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因此对创新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社会科技迅速腾飞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生产的必需品。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更应重视青少年信息技术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文章重点研究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希望有利于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李长彬 《文教资料》2005,(23):70-71
依托校园网使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能提供丰富的、超越时空的资源,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提供无限的教育空间。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是:把创设学习情境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相结合,把灵活交互的动态优势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相结合;提供多层面的信息资源与激发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室的发展呈现出了更多的可能性。当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本文基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在开展创造性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我们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就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教师不重视教学设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也提不起兴趣。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思维,探究有效的趣味性的教学对策。兴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保障,为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进步。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探究了一些实现信息技术课堂趣味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勇 《考试周刊》2011,(40):140-14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新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必要的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STEAM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STEAM教育理念强调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学习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文章从STEAM教育理念概述入手,对STEAM教育理念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应用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祁进 《广西教育》2013,(42):81-81,90
信息技术学科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中国计算机学会自1995年开始组织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lP),  相似文献   

11.
创新思维是人们思维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特有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信息技术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出发,探讨了信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信息技术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延伸。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培养他们信息应用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同时.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通过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就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发布,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的计算思维,不仅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帮助,而且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当今网络智慧化时代至关重要,如何开展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成为当今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依据Selby Cynthia和Woollard John两位博士提出的计算思维五要素,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认知特点,以“3D创意花盆制作”教学为例,阐述了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是一门创新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创新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性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在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根据课程整(Curriculure integration)理念,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为平台,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拓展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发挥信息技术对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把创新教育列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核心,把开发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的目标。的确,人类进入信息科技时代,最需要的是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走进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加之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愈发关注人才的创新品质,推动了教学的创新变革。文章立足以上背景,基于创新思维培养视角,在“学”“思”“议”“做”“评”五个方面探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新方法,以期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文章强调了创新思维培养下落实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价值,意在提高全体教师对初中信息技术中创新思维的重视,开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技术》2015,(7):38-43
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学生解析问题的一种普适的基本能力。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新需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层次,可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与核心内容,可使信息技术课从实用性教育转变为基础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