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用词严谨,结构布局缜密,思想感情充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仿写佳品。对《背影》进行简析,并论述《背影》对中学生写作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在文章中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崇高地位。如果将现当代散文当成一座大花园,那么朱先生的文章可堪大花园中最耀眼夺目的一簇鲜花,而《荷塘月色》可谓是里中“花魁”。朱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可堪情感真挚.构思纤妙之精品。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以其在文章中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艺术构思、独特细腻的语言魅力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坛的崇高地位。如果将现当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自传性散文《背影》无论是选材、立意、构思还是语言,都堪称现代散文的典范。它所展现的独特情感魅力,犹如一杯香茶,细品起来情思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曹婷 《考试周刊》2014,(94):28-28
<正>《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纪实散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时也是朱自清美文的代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针对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和"我"四次流泪进行分析。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背影》是一篇散文,散文传统教学思路是分析人物形象,理清作者情感。很明显,这里混淆了散文和小说的教学思路。必须强调把散文和小说区分开来。散文将情感寄予全篇,不是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但一定要明确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背影》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常作为"美文学"的典型代表出现在世人的印象中。近年来,对《背影》的重新解读、评价和欣赏层出不穷,这些评论都是基于《背影》的写作风格、修辞方法、人物刻画、写作结构和艺术风格,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以《背影》为例,探讨朱自清散文的美学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一生中写了很多散文,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风格是独特的。一是感情真挚,所抒之情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二是细致入微,他对客观物象体察得细,体味得深。三是情景交融,写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四是构思缜密精巧,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构思更见匠心。五是清幽的语言艺术,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语言表达心绪,但又毫无造作之感。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臻美的艺术品。单从艺术构思方面着眼,他巧设角度.精密设计,加工提炼,发挥成篇。特别巧设“文眼”使文章玲珑精巧,曲折多变,显示了魔幻的构思魅力,下面作一简析。“文眼”——聚光镜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散文。追忆8年前(1917年冬)祖母病故,作者与父亲朱洪钧从徐州一道回扬州奔丧.丧毕,父亲到南京寻职,自己回北京读书,在浦口惜别的情景。这些材料如果不加艺术构思,平铺直叙地写成记叙文,很难产生艺术感染力。然而作者妙笔生花。一开头就别开生面地巧设文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的散文文笔细腻,无论是写人、描景、叙事、抒情、状物,无不流露出作者朴实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融融的诗意与作者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清幽细密的语言特色无不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清灵隽永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吴建芳 《农村教育》2004,(11):51-52
众所周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大作.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风景谈》……这些散文是美的结晶。我们可以在《听潮》中观赏波涛汹涌的大海,聆听潮起潮落的涛声;也可以在舒乙的《父子情》中感受拳拳的父子之情:在《风景谈》中体味蓬勃的生命激情它们散发出求的醉人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的深厚的艺术造诣及精巧的艺术构思都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说语文课书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那么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则是培养审美教育的精品。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被公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成绩卓著的优秀散文作家,以其散文创作的娴熟高超的技巧和缜密细致的风格,展示了新文学的艺术生命力,散文代表作《绿》《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等受到历代读者好评和热议。龙应台,作为台湾著名华文作家,其亲情散文文笔温柔纤细,深情动人,读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作为不同时期亲情散文创作的优秀作家,朱自清与龙应台的散文创作,既有相似之处,风格又各有特质。本文将以文本细读为依托,从主题意蕴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对其散文作品《背影》和《目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发掘出朱自清与龙应台亲情散文各自的丰富内涵和美学价值,使他们亲情散文创作的特点得到更清晰地显现,引发读者对于其散文作品的多角度理解。  相似文献   

15.
对散文艺术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影》是朱自清脸炙人口的代表作,在散文中表现了父子深情、人间真爱,三毛和林非也写出了同一主题的散文。本文以这三位散文家的三篇作品为例,运用陌生化理论和莱辛《拉奥孔》中的有关现点,对散文艺术构思作了一点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二、设计理念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散文行文如诗,辞藻平实而饱含真情,描写清淡而韵味悠长,叙述随意而其文意却丝丝入扣,文中语言平淡却不失优雅,行文流畅且极具内涵。其浓浓的诗意与缜密精巧的构思、情与景的水乳交融、真挚感情地注入及清幽细密的语言则构成了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19.
《背影》作为一篇用白话写成的散文,于近百年的现代散文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可不读《背影》,研究散文的写作,也不可不读《背影》”(朱金顺《读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背影》是现代散文研究中绕不过的一条溪流。于是,再次探访这条朴实无华的溪流,其默默的姿态却传递出丰厚的信息,曲折有致,叮咚泉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朱自清诸多炫目的头衔中,"散文家"当排首位,散文亦代表了他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用朱自清自己的话说,他的散文应"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其中许多篇目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背影》是其叙事类散文中的经典名篇,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早在建国前就进入中学教材。作家吴晗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