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研究从认知互动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考察不同类型的口头纠正性反馈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习得的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口头纠正性反馈有利于学习者冠词即时习得和延时保持,但不同反馈类型作用有所不同:显性反馈对学习者冠词即时习得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不利于其延时保持;支架式反馈对学习者冠词即时习得和延时保持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二语习得中的纠正性反馈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针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结果也众说不一。本文主要对有关纠正性反馈的主要理论和国内外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然后探讨了国内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纠正性反馈的研究,并从研究范围和研究角度方面提出口语教学中纠正性反馈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出发,立足于重铸,引入纠错式重铸和组合式重铸,探究重铸对中国小学生一般现在时习得的有效性以及两种反馈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作用的差异性.研究问题如下:①重铸是否能有效纠正学生一般现在时使用中出现的语法错误?②两种不同形式的反馈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纠正语法错误的效果是否相同?本研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①重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馈方式.②不同反馈类型对不同学生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书面纠正性反馈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随着Truscott(1996)文章提出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消极作用后,大量实证研究开始探讨其有效性。本文在厘清书面纠正性反馈有效性争论的主要观点后,综述国外相关实证研究,提出在教学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普遍认为纠正性反馈对二语习得是有积极作用的。重铸已经被证明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纠正性反馈方法,它的作用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对重铸的特征及其有效性的认识不断扩展,目前普遍认为,重铸的有效性受制于多种变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尝试探究有效重铸的特征并就如何进行有效反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探讨重铸、元语言反馈和要求澄清三种修正性反馈方式对中国中学生英语冠词习得的不同作用,并检测男女生不同性别是否会对这三种反馈方式产生不同效果。本研究经过约8周的实验,结果显示,重铸和元语言反馈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表现显著有效性,而要求澄清的效果不明显,不接受任何反馈的控制组的前后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与元语言反馈相比,重铸在中国中学生英语冠词学习中表现出稳定且持久的效果。本研究还表明女生对这三种负向反馈方式的效果均要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7.
为了通过实验探究教师书面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影响,采集了国内某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三年级68名学生的《英语写作》课程测试作为实验样本,运用SPSS软件辅助推断统计,结果显示教师书面纠正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水平有促进作用。同时,对比了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元语言解释两种不同形式的纠正反馈的效果,结果显示不同形式的纠正反馈对学生议论文写作成绩的影响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纠正性反馈与口语准确性的提高一直是众多大学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纠正性反馈的喜好和态度,通过实证研究,采用“前测—实验干预—后测”的研究方法证实纠正性反馈对大学英语口语准确性提高的影响及具体表现,初步探索师生如何共同构建有效的纠正性反馈模式。研究结果显示,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纠正性反馈能够有效地促进口语准确性的提高,尤其是语音和语法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纠正性反馈有效性所需遵循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9.
纠正性反馈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不仅令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二语水平和目标语之间的差距,并且提供机会让他们修正自己的语言输出,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水平。本研究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口语教学中教师提供纠正性反馈的态度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分析了学生个体因素对这种态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启示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更为合理有效地运用纠正性反馈。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索不同计算机交流环境下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中国大学生英语语法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1)计算机同步交流组(同步组)和计算机异步交流组(异步组)的语法学习效果均好于对照组,显示出计算机交流环境下语法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2)同步组的效果并不优于异步组。在同步交流环境下,通过使用语篇重构的任务设计来进行书面纠正性反馈,并不能发挥出同步计算机交流的主要特点以促进学习者的二语语法习得。  相似文献   

11.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人们在克拉申"输入假设"理论中存在只注意输入,忽视输出的片面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出在二语习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假设具有注意/触发、假设验证、元语言和增强流利性的四大功能,提出了学习者和教师在二语习得中保证有效输出的举措.这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展二语习得的实践性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元语言意识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觉察和运用。本文首先介绍 了什么是元语言意识及元语言意识测量的方法,接着讨论了元语言意识在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迁移,然后重点论证了元语言意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元语言意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动态、交互作用模型,即元语言意识、母语、工作记忆和情感态度等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构成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它们共同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相似文献   

13.
更正性反馈是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根据Hendrickson(1978)在其研究综述文章中所提,更正性反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应不应该纠正偏误?(2)如果应该的话,什么时候纠正?(3)纠正哪些偏误?(4)如何纠正?(5)谁来纠正?文章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论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讨论国内外语教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就高中英语课堂互动的模式和教师话语两个方面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十名高中英语教师展开了课堂现场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为启发反馈跟踪(IRF)模式,互动频繁,且成功率高。教师常用问题启动交互,采用意义协商、及时反馈、元语言和体态语等来维护和平衡交互。但互动内容多为语言操练,缺乏真正意义的语言交际,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师生互动中,反馈是涉及范围非常广的重要方面。基于对近几年关于二语写作反馈前沿问题的文献研究,分析导致写作纠正性反馈有效性争论的内在因素,并在二语习得互动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改进二语写作反馈效能师生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崔瑛琼 《文教资料》2021,(4):185-186
本文通过挖掘二语习得不同理论视角下关于纠正性反馈的主要观点,结合实证研究进行述评,发现这一策略在现实中有丰富的呈现方式,不同方式均能对二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但会受学习者个体认知与情感、教学情境与内容等方面差异的影响,启示教师在二语教学中可以从采用多样化的反馈方式、审慎选择反馈时机、注重反思实现经验积累等方面着手增强纠正性反馈效用。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纠正反馈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静 《淄博师专学报》2006,(2):45-47,80
过去二十多年的实证研究证明,纠正反馈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积极的、正面的作用。此外,研究者们将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分成了明确的纠正反馈语和暗含的纠正反馈语,Lyster和Ranta进一步将教师的课堂纠正反馈语分成了六个类型。研究者们还发现,要使纠正反馈语更有效,教师在使用纠正反馈语时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和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纠正反馈语,还要尽量使用为学生提供自我纠错机会的纠正反馈语,且长度要适中。  相似文献   

18.
周杰 《怀化学院学报》2012,(12):119-122
近些年来,二语课堂的师生互动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备受关注。其中,修正性反馈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通过实证探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修正性反馈与学习者接纳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引起学习者最多接纳的反馈是元语言反馈,其次是引导和要求澄清,再次是明确纠错和重复,最后是重铸。此外,学习者语言水平对修正性反馈的效果、接纳和修正错误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构建二语教师书面反馈言语功能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究教师书面反馈的言语功能、语言形式及其二者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语教师的书面反馈体现出四种言语功能:指示性、使役性、表情性和元语言功能,但以指示性功能为主;教师在书面反馈中会使用一定量的母语;与二语反馈相比,母语反馈更关注指示性功能反馈中的写作内容,传达反馈的表情性和元语言功能。研究认为教师应重视反馈的多样化言语功能,增强反馈的交际性和意义协商性;教师在给予反馈时可以考虑使用母语这一文化心理中介工具来调节反馈过程,丰富反馈类型和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20.
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领域的研究焦点。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对此给予了关注。虽然在如何进行书面纠正性反馈及何种反馈形式更为有效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已有研究显示,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对于指导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意义重大。本文就“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不同书面纠正性反馈形式的有效程度”“纠正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学习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国内有关该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指出这些已有研究的不足。文章最后为未来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