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月十二至二十四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甲骨学家、《甲骨文合集》主编胡厚宣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胡厚宣教授先给我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作了《中国甲骨学研究的历史》、《中国甲骨学研究现状》等专题报告。报告对中国甲骨学的产生与发展,甲骨学的兴起对中国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的影响,作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及《文源》采用古文字资料的范围、《文源》不用甲骨文之谜和《文源》引用传统"说文学"资料等三个问题。从取材的角度看,《文源》是一部继承传统文字学特别是清代段、朱"说文学"的成就,同时又结合古文字资料尤其是商周秦汉金石文字资料来探讨汉字本形本义的承前启后的著作,它虽然还没来得及用上甲骨文的资料,但已经充分展示出古文字资料和传统文字学相结合给汉字学研究所带来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3.
“文”字甲骨文作∑或 ,像人脑部有花纹。先秦和汉代古籍屡言楚越人有文身的习俗,甲骨文“文”字正是它的历史写真。《庄子·逍遥游》说:“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章甫是中原人戴的礼帽,越人断发文身,自然用不着它。《左传·哀公七年》追述一段西周先人的故事说:“太伯端委以治周  相似文献   

4.
目前出版的几种有关介绍甲骨文知识的小册子,对于普及甲骨文知识是有好处的。但是,谈到甲骨发现一事时,有的不甚确切或不太全面。现将先严王襄同志遗作《簋室殷契》一文加以注释,刊登在这里。王襄同志是甲骨文最早发现者之一。是篇作于1955年,曾述及甲骨发现问题,也简单地谈到卜辞的内容、写法以及研究的情况和成就,给学习甲骨文的同志提供了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语文导报》刊载崔富章同志的《〈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质疑》一文,对《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许多提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崔文认为《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的好些提法值得商榷。《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认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甲骨文。”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是我是商朝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对研究商代的历史、考古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公元1899年在殷墟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八十一年的历史。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宇信同志的新著,《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是一部全面综述三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各方面所取得重大成果的总结之作。全书分八章,共二十一万字,图版十六幅,  相似文献   

7.
东汉许慎所撰的《说文解字》(世称《说文》)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字学著作,它汇集了众多的古代文化知识.《说文》中的等级观念,就是古代礼俗的重要内容之一.等级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据现存最早的文字资料——殷商甲骨文的记载,我国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主仆、君臣之间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这在《说文》中有鲜明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了古敬恒、刘利先生著的《新编说文解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新编》),觉得是一本既有相当学术水平,又有很高实用价值的好书,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学著作,问世已经一千八百多年。学习、研究《说文》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说文学”,而且在清代时达到了高潮,出现了著名的“说文四大家”,可见其影响的深广。不过《说文》也有其局限性,主要是许慎没有看到甲骨文、金文,解释汉字主要依据小篆,难免出错。对现代读者来说,《说文》古奥,很难读懂。古、刘二先生在《前言》中讲到写作目的时说:“我们试图通过它,把《说文》引出神秘的象牙之塔,易古奥的说明为通俗的文字,并剔除其由于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某些谬误。”现在看来《新编》达到了这个目的。  相似文献   

9.
何光岳先生新著《商源流史》 ,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当代关于商史的高水平学术专著。其主要成就和价值是 :一、体例空前 ,容量博大。关于商史 ,已出版的著作有吴泽《古代史·殷代奴隶社会史》、彭邦炯《商史探微》、孙淼《夏商史稿》、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 ,专题研究著作有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李学勤《殷代地理概论》、胡厚宣《甲骨文探史录》、李民《夏商史探微》、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等。这些著作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商源流史》在博取众家之长的基础上 ,以 39章 5 4万字的篇章 ,创包括先…  相似文献   

10.
一、释“瘜” 甲骨文(?),从肉从自。①王国维疑为鼻液之滋字。②《甲骨文编》隶定作(?),以为《说文》所无。③《甲骨文字典》同。④按字从肉从自,自亦声。自即鼻之初文,应释(?)  相似文献   

11.
近读顾音海先生《甲骨文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2002年)一书,感觉此书材料比较翔实,尤其是书中刊载了很多甲骨文片和有关甲骨文著作的照片,让人们能直观地感觉到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历史。尤其是《甲骨学上人与书的故事》一章,对于甲骨文的研究者和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2.
引用,《现代汉语辞典》中这样解释:用别人已经说过的话(包括书面材料)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它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被用作修辞手法,但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引用』又被称作说明方法(《中国石拱桥》),有时还是一种写作方法(《死海不死》),因此,经常引起学生的疑问。我觉得它们同为『引用』,实各不同。下面分别举例谈谈它们在不同用法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14.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有多处错误,其中,有的属于知识错误,有的属于逻辑错误。一、知识错误 1、这些“龙骨”并不是真正的龙骨头,而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从诸多的资料来看,已发现的殷商时文字有三千五百个左右。从六书上说,有象形字,也有会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等。(见胡裕树编《现代汉语》增订本170页,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167页)单说“象形文字”是不能概括甲骨文的六书情况的,仅从初中语文第四册“后附”《汉字形体的演变》表中所列的甲骨文字便可看出这一点:“刃”是指事字,“武”是会意字,“龚”  相似文献   

15.
释衣     
《说文》云:“衣,依也,上曰衣,下曰常,象覆二人形。”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两个人合着一件衣服,是决不会有的事。清代研究《说文》的学者看到《说文》这种解释不合理,不少人曾作过新的解释,但也都不免迂曲附会。甲骨文也有“衣”字,作“■”。但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对这个字也还没有正确的解释。这个  相似文献   

16.
《突厥语大词典》诠释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1072—1074年间,在巴格达用阿拉伯文编成的篇帙浩繁的三卷本巨著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于伊斯坦布尔发现了抄写于1266年的现存的唯一抄本。此后,由土耳其学者克里斯里·里发特于1917—1919年铅印刊布②,引起了中亚史学界及突厥语学界的广泛关注。迄今已有土耳其文译本、乌孜别克文译本、英文译本、德文节译本及维吾尔文译本等多种语言的译本面世。笔者案头仅备有维吾尔文译本。翻检学习过程中,发现某些词条的转写或维吾尔文翻译不尽如人意。此外,对于个别词条,某些引用者在…  相似文献   

17.
根据徐中舒先生《甲骨文字典》,以“口”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为56字,如:问,《说文》:[问,讯也,从口门声。];唯,《说文》:[唯,诺也,从口隹声。]咸,从口从戌,《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戌,悉也。]。以“目”为偏旁的甲骨文数目较多,如:目,  相似文献   

18.
教学答疑     
1.甲骨文就是象形文字吗?初中语文第六册《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中说:“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当时使用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此论不确。我国古代的象形字都是表形文字,甲骨文中确有不少这种字。但是,约有三千五百字单字的甲骨文不都是象形文字,形声字就占百分之二十,它已不是一种原始文字了。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说:“单以甲骨文而论,已经是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后人所谓‘六书’,从文字结构中所看出的六条构成文字的原则,即所谓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在甲骨文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例证。文法也和后代的相同。故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代,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9.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20.
一篇课文标题的再推敲江苏丰县李寨中学高霭亭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入《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对于此文标题,记得曾有人提出过异议。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亦将此文收入,只是把标题修改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然而,修改后的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