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元文化教育源于文化哲学思想和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多元一体"的特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2016年的全国两会承载着"十三五"开局的使命,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质量、农村教育、学制改革、义务教育年限、"多校划片"、留守儿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孩教育、校园欺凌等都成为与会代表委员屡屡提及的热词。盘点部分来自全国两会的声音及观点,抑或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十三五"中国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逐渐加强,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数目不断增加,在缺少父母倾情呵护、家庭生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些人际交往、情绪、人格方面的问题,处在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师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改变这一现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都启示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多加注意,做好农村初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农村文化教育和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农村建立了许多块红色根据地,在全国六分之一的土地上曾经建立过人民政权。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便使苏维埃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规定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农村,现在有部分县、社、队兴起了集资办学的热潮,这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文化教育上出现的一件大事.集资办学热潮的兴起,决非偶然.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长期受到轻视,加上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农村教育遗留的问题很多.在一些地区,危房依然存在,课桌凳和基本的教学设备严重短缺,办学条件很差,严重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办好农村教育所必需的经费,这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文化教育基础落后,办好农村学校所需投资巨大,国家和地方虽然逐年增加了教育经费,但是,要国家把农村学校必需的经费全部包下来,至少在目前还不可能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继续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农村教育经费.除了中央和地方增加教育经费的比例外,厂矿、企业单位、农村合作组织也要增加智力投资的比例.农民集资办学,同样应该受到鼓励.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即"教育先行"。这种观点多年来一直被教育经济学家所推崇,也是政府加大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在中国农村却受到了严重挑战,每年都会有巨额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我国农村地区,却没有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事实证明,"教育先行"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投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才流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海西(福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就是新型的农民,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海西(福建)农村目前从业1220.63万人的劳力中文化教育程度层次低占了87%,这种文化教育素质"严重缺位"的农民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农村社区教育开展和发展可以有效提高福建农村从业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他们历史性的"素质缺位".目前福建农村社区教育有其名无其实、无其位,尚处于萌芽发育期,要从思想上认识发展福建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构建完善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而促进海西(福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使之为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做贡献.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的空疏之风,打破八股取士制度的禁锢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国际化和教育的国际化。文化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文化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它不同于经济的全球化。文化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危险的忧虑。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自我创新,把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国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交锋.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中体西用"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的空疏之风,打破八股取士制度的禁锢具有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教兴农”是我国农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一次战略性转移,它是农村经济在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向产业化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启动当中打好“科技”这张牌,用科学技术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尽快把农民自发形成的“科技”热引向规范有序的轨道,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是各级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一、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及问题我国农民科技教育是伴随着农民文化教育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解放初期,广大农民的政治热…  相似文献   

12.
京族教育从原始阶段发展到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出现了教育和经济脱节、传统文化流失、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面临瓶颈的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处理好经济和文化教育、国家统一教育与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发展教育,即"教育先行".这种观点多年来一直被教育经济学家所推崇,也是政府加大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在中国农村却受到了严重挑战,每年都会有巨额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我国农村地区,却没有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事实证明,"教育先行"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教育投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人才流失、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大学生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利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并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90后"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存在缺失,如何加强"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文章提出:一要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二要在国家层面提高对人文学科的重视,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三要发挥学校的阵地作用,促使"90后"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教育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农村教育附加费的收取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法制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原来的税费政策需要改革。农村的税费改革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必然涉及到农村教育经费问题,这是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妥善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为世人所推崇、所敬仰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理论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关于农村教育的理论实践和探索一直光芒四射。对我们农村教育改革有着极其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建立后,摆在面前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对待旧教育、旧学校,如何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新教育。旧中国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农村,封建的私塾占相当的比重;在私立学校中,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不少。城市和内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长期的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在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革命干部学校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农民政治文化教育及干部在职教育等方面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技术教育是联系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的纽带和桥梁。发展农村经济关键在于提高农村生产力,在于把科学技术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提高生产力,重要的是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而要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则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只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发展当地生产更有用,只有职业技术教育为当地建设服务更直接。我市农户人均收入情况也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受文化教育越多,收入…  相似文献   

20.
冯丽 《职教论坛》2015,(4):50-5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乡村教育家们试图通过教育与农业、农村的相结合来改变新式教育在农村难以推行的状况,并最终实现"拯救乡村、复兴中国"的梦想,从这一目标指向来讲,乡村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致使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过分夸大教育功能以及其办学方向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但乡村教育还是有历史贡献的,它的贡献在于推动了师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这点来说,毫无疑问它又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