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施行,其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开始面向全体,也逐步渗透到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以前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是“重点培养优等生、辅导差等生、过分忽略中等生”的教育方式。正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课堂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优等生思维活跃、成绩优、表现佳,由此成为教师的“宠儿”;而后进生则由于学习能力较差,会受到教师的注意与帮助;中等生则由于学习成绩一般而被教师忽视。  相似文献   

2.
<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很多科任教师在刚接到一个班级时,往往会"理所当然"地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这样一来,在他们的课堂上,优等生越看越喜欢,"后进生"横看竖看都不入眼!可是,这些老师是否想过,其实越是"后进生",他们的内心越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长此以往,常常会导致"后进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来宣泄内心的不平衡,课堂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关注中等生     
<正>在班级中,优等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格外垂青,而差等生会受到教师的耳提面命,相比而言,成绩中等的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个性表达的迫切需求,强烈渴望被关注。本文拟对"中等生现象"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敬请广大同行指正。如果说优等生和后进生是班级中的两个特殊群体,那么中等生就是普通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表现平平,但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也常常是教师忽视的对象,这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把一些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表现较好的学生称为"优等生",而与其相对的则是"中等生"和"后进生"。一般说来,教师大都认为"中等生"潜力无穷,"后进生"令人头疼,往往习惯于关注这两个群体,把他们作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6.
一、激活的入手点--打破心理定势 1.正视差异,改变"配角"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关注中等生的发展,前提是了解每一位学生,正视班级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学习中诸多因素造成了这些学生的差异.班级里存在着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并非要求我们把它拉齐扯平,他们都是课堂中平等的主体,我们追求的是让中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无视差异势必会造成"一刀切"、"齐步走",挫伤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特别是要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以此悦纳自己,不再活在优等生的光环的阴影下,消除"配角"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位优秀教师向我述说他的教学创新.在他的班级里.学生被化分为三个群体: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老师对待这三个群体学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优等生放、中等生导、后进生扶。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特殊“照顾”,而优等生因为学有余力,老师则充分放手给他们,让他们去接触更高深的东西。对于布置的作业,老师也将其分为A、B、C三类,每类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等级相应选择完成。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既要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间学生争先;也要帮助后进生过关。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多关注后进生、厚爱后进生。偏爱优等生,是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因为优等生各方面的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令人满意;而要厚爱后进生,却往往不...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差生三个等级,其中中等生是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教师若教学得当,则可发展成为优等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中等生成绩则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则对其提出几点建议,以望对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立波 《考试周刊》2011,(41):216-217
中等生是一个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群体,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不经常违纪,却很少取得显著成绩。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具备较好潜质,可老师没有精力兼顾到对每个中等生的潜能开发和能力培养。通过实践,作者发现从抓好养成教育、注重智能开发、多给他们表现机会三方面出发,可将中等生逐步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有用之材。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类伤害不容易被意识到:当教师过多地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时,对中等生的冷落就是教师在无意识当中对中等生的一种伤害。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标》为基础,分析教育教学中教师忽略中等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三个解决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等生的主体意识;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中等生的自信心;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2.
徐颖 《教师》2013,(34):15-15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都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等级。对于后进生,教师们显得一筹莫展,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这些后进生只能靠猜选择题得一些微乎其微的分数。在农村初中学校,这些现象更是突出。  相似文献   

13.
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易使我们的思维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年,我们曾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错误地放弃学生的“大多数”,总把99%的关怀体贴,全倾注在几个能为学校、班级、教师争光的“尖子生”身上;而这几年,似乎又形成了另一种倾向——“平分草料”甚至“克扣草料”,任“千里马”倒于“槽枥间”。 笔者发现不少教师,错误地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提高全民素质”中“面向大多数学生”理解为“忍痛委屈优等生,照顾照顾中等生,特殊优待后进生”。他们认为,优等生再垮也是中等生;照顾和优待了中等生与后进生,就等于抓住了“大多数”。中等生保本;后进生成绩不扯  相似文献   

14.
每个班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既不象优秀生那样出类拔萃,也不象后进生那样难以提高。他们多半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或智力较好但自制能力差,心不专一。因此他们大都学习成绩平平,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因而难以引起教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就是班里的“中等生”。对于优等生,教师表扬奖励,对他们期望殷切,望生成龙;“后进生”由于消极性比较明显,教师也往往予以特别关注,采取“倾斜政策”给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处于两者  相似文献   

15.
所谓中等生,就是指在英语学习中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课堂活动等方面又表现平平的学生,是介于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学生层。在小学中高年级英语学习中表现较为明显。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口语流利,在课堂上愿意举手发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青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基础差,词汇量不  相似文献   

16.
后进生转化是一线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主要内容,但也是一项需要耐心、责任心的比较难的工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优等生、中等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将关注点放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相似文献   

17.
柯强  曹田 《辽宁教育》2005,(8):34-35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却不多.现实情况是一个班的优等生与问题学生都能很快被教师发现,因为他们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一些中等生,特别是学业无特长、个性无特点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囫囵“视之,造成教师对他们的集体性疏忽并形成偏差.对这些学生,教师若缺乏应有的了解,则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实施有效的教育,时间长了,不仅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会造成“中等生“向问题学生转化,影响他们的人格成长和班级管理.……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优等生往往会很快举手要求回答。这时候,马上让他们回答好不好呢?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不好。因为优等生思维活跃,反应很快,而中等生和差生却不是这样。如果让优等生将答案很快和盘托出,一些刚开始思维的中等生的思路会马上被打断,一些差生也懒得思维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中等生和差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慢一点儿让优等生回答,中等生和差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思  相似文献   

19.
抓两头、促中间常被作为班级管理的一种通用做法。然而,一“抓”、一“促”力度不同。“促”的对象往往成为班级管理中被忽视的群体。一个班级的学生状况大都呈纺锤型,即优等生和后进生占少数,中等生往往占绝大多数。而一般中等生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他们在道德、学习等方面的表现不前不后,不左不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学生情绪自我知觉与教师判断之间的一致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教师对不同类型学生情绪熟悉程度的差异,采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MOS-SF)由106名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并改编指导语,由58名任课教师分别对其对应的学生进行他人评定.结果表明:(1)在PMOS-SF的所有分量表上,教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熟悉性高于中等生;(2)教师关注优等生愤怒-敌意、紧张-焦虑、精力-活力等具有张力性的情绪体验;(3)教师关注后进生迷惑-混乱、抑郁-沮丧、疲劳-迟钝等具有退缩性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