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桂城 《陕西教育》2006,(10):28-28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善待学生,更应该用其善待学困生.学困生不仅需要学习上的帮助,更需要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2.
高晓琴 《考试周刊》2013,(10):56-56
<正>数学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中学数学教育应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会随着教学的进行而分成好、中、差几个层次,某些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以致跟不上成为学困生。只有让学困生走出"困境",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因此转化学困生  相似文献   

3.
正"学困生"的转化是教育工作者经久不衰、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学困生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班级中,不抛弃每一个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最好的诠释.本文就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化学困生,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该理念强调了"人人"而不是"部分人",通过学习数学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所提高,使每个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许多学困生,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是我们农村初中数学老师面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学困生的教育经常是令教师头疼的难题。有些"学困生"表现得顽皮好动,纪律性差。其实他们内心比较空虚,自卑感强,但他们大多都很聪明,自尊心强。数学教师面对这些学生,首先要和他们交朋友,交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教师。其次让他们了解数学的重要性,之后通过了解他们的弱点,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针对每个学困生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小学数学学困生指的是因身心的某些障碍而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数学方面的潜能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与潜能发挥之间存在着差距而导致学业的暂时“落伍”,不能适应常态学习,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等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转变学困生,教师应有“人人会学习、人人会学好、人人会成才”的信念和情感,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7.
<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我们教师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特别重视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重视对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让数学"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因材施教,转化学困生要有针对性对学困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都能得到适合于自己情况的帮助.一般来说,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他们智力发展水平低,观察抽象、分析能力较弱;二是他们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为求知欲低,学习信心不足,对数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介绍适合他们  相似文献   

8.
<正>义务教育学段中,小升初是很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较多的两极分化和学困生.本文讨论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和手段,力求达到不同的人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教学现状学困生这种真实存在的现象,我们无法去回避.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当前各级各类学校中,仍旧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他们对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秦健 《广西教育》2015,(1):70+76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快乐学习。教师不能如"万斤压顶"般强迫学生学习,而应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四两拨千斤",引导学生学习。这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更是师爱精魂之所在。一、有智慧地引导,让学困生爱上学习学困生原本也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习上暂时的落后。学习上的落后多少打击了他们的自尊心,由于心理还不成熟,他们表面上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可内心深处却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由于受到这种心态的影响,教师、家长越是逼迫他们学习,越会激起他们的反感情绪,导致他  相似文献   

10.
<正>学困生,一个沉重的话题,上学困生的课也是让老师头疼的事情。冯恩洪教授说:"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这就是现在我们开县提倡的"三分教育"理念,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是非常有用的。教师若冷落或无意伤害,他们就会很敏感地在心理上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多年的教学生涯,在细心培养优生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关注着学习上的这一弱势群体。想帮他们,让他们像别的同学一样享受到学习、思考的乐趣,采取过各种方法,但收效都不尽如人意。没有想到"三分教育"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学习中有相当的"学困生",而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困生"的转化也要讲究策略,要以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有克服数学学习上任何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困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利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学困生注意力不集中,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实践,多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学困生"一直都是班级真实存在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学困生"的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因为成绩差而表现为不自信,所以提高成绩是树立自信的一个有效方法。在进行辅导时,我更倾向于"以说代写",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自信。  相似文献   

14.
<正>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学困生"。一提到"学困生",很多教师都感到头疼,他们基础差,知识缺漏多,新知识学不进去。有的教师抱怨,有的教师训斥,实际都是"恨铁不成钢"。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生学习成绩有差异,这是必然的。而"学困生"往往影响全面提高教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的两级分化情况越发明显,有的学生越来越觉得数学难学,逐渐成为了学困生。如果不及时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他们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本文对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了浅谈。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思想上不重视一是作为父母,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没有重视起来。他们认为社会在不断发展,条件越来越好,孩子将来以后就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学习好坏并不是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一个班级来说,学困生的存在不仅仅是简单的"拖后腿",而是关系到这些学生今后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能够有效地处理好班级学困生的关系,并使之跟得上班级整体学习的步伐,已成为教育上的社会性问题.本文就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能力提高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与实践.高中阶段的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在知识点的设置和深度上,都有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正>1学困生做数学作业不开心的原因分析中学生作业负担太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最糟糕的是学困生,他们基础不扎实,解题速度慢,每天做到半夜了还有没做完或不会做的作业,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造成学困生做作业不开心的原因总结如下:1.1作业量过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能在数学教师的作业布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例如笔者所记录的一节公开课的作业布置:浙教版八上《2.1等腰三角形》,瑞安郊区学校一位教师公开课的作业布置:  相似文献   

18.
梁登科 《甘肃教育》2014,(22):36-36
正"学困生"是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可见,如何转化"学困生"是每个教师不得不深思的课题。数学教师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谈些体会和做法。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一)学生自身的原因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意志薄弱。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增加,教学方式变化也较大。有的学生适应能力差,学习方式也不够灵活,对一般概念只知道死记硬背,不探究内涵。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迎"难"而上,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更是望而却步,缺乏突破学习障碍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照顾全体又要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本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学困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现谈几点探索,愿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