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快速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并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我们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一、训练步骤(一)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二)时间安排:实验班每周上1次速读课,每两周去1次阅览室阅读,并适当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速读训练。(三)初次阅读能力测试。阅读速度与速读理解率是衡量速读能力的两个要素。训练中既要记录速度,也要测定理解率。(四)阅读习惯调查。我们用问卷法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进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速读时存…  相似文献   

2.
速读、精读结合训练刘忠田加强快速阅读观念,研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已逐渐被语文界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寿康先生说:“速读训练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速读’与‘精读’并非互相排斥的阅读方法。……速读要以精读为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讲读和精心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 ,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将来要涉足信息社会 ,他们不仅应有一般的语言文字交际能力 ,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即要有快速阅读的能力。较强的高效的速读能力 ,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迫切要求。从1997学年度起 ,百花洲小学进行了“训练小学三———五年级学生速读能力”的实验研究 ,该课题被列为江西省“九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项目。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 ,把速读能力训练模式概括为 :“养成良好默读习惯→速视词语句子→快速归纳段意→整体阅读法。”这个模式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极为重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培养学生良好的速读习惯,教给学生掌握速读的一些基本要领,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和选择速读训练的读物四个环节进行速读能力的培养,呈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极为重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培养学生良好的速读习惯,教给学生掌握速读的一些基本要领,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反复训练和选择速读训练的读物四个环节进行速读能力的培养,呈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语快速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信息量日益增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资料,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语言水平为基础的速读教学 速读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速读技能和快速理解能力。因此,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总的语言水平进行,要多讲授速读技巧,重训练。  相似文献   

7.
速读训练以快速阅读、快速理解、快速记忆而著称。它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否提高学生的速读训练效益?在实施江苏省电教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高年级学生速读能力》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速读训练的要求,基于学校的局域网环境,进行了多媒体网络辅助速读训练,显著地提高了速读训练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新大纲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笔者融会一些有成果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我带的班级试验“快节奏高效率阅读教学法”(以下简称“六限法”)。六限法是由六个步骤组成的,其每一步都有时间的限制,故称为“六眼法”。一、大限法日任过学操作过程第一步,限时速读。课前教师先根据初中生每分钟,500字的速选标准算出课文应限定的阅读时间,待上课后,教师宣布开始,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快速阅读,到时间停止阅读。在速读过程中,注意力项高度集中,尽量扩大视幅,按照整体阅读法的六项要求(文章标题,作者,文…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提高阅读速度的要求,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不少自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速读训练加以研究,以适应快节奏、大容量的教学要求。下面对速读训练的指导问题略述浅见。一、限时阅读法的做法与要求。较常用的速读练练法是“限时阅读法”,其做法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当堂读完指定材料,然后作理解率的检查。速读材料可以  相似文献   

10.
快速阅读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速读训练并非可有可无。为了提高速读水平,我们应当注意养成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的好习惯,掌握一些速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