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指称部首混杂,缺乏科学性,应该探讨研究,求得规范统一,以利完善识字教学的科学体系。综合目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指称部首混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以偏旁名称取代部首名称,如把“马部”称“马字旁”,  相似文献   

2.
<正>多年来,汉字偏旁部首一直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自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汉字部首表》规定主部首201个,附形部首99个,《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则给出了20902个汉字的部首归部表。摘自《北京日报》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2009,(4):64-64
2009年2月26日的《北京日报》发表了记者刘昊的《汉字部首检字法有了统一标准》一文。文章指出,教育部、国家语委昨日发布了《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两个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在发布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汉字是历史非常悠久、非常有内涵的文字。今天汉字统一部首是顺应了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要求。”以往偏旁部首的不统一给教育、辞典编纂、信息检索都带来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检索法有:部首检字法、笔数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音序检字法等,这几种检字法都不便使用.常用的部首检字法,缺点很多.第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规范.以权威性的工具书《辞源》与《辞海》为例,两者部首的数目不同、同一个部首有的笔数不同、有的同一个字收归不同的部.如《辞源》共设242个部首,其中16个为《辞海》所没有;《辞海》共分282个部首,其中42个为《辞源》所没有.“阝”在《辞源》为三画;《辞海》为两画.“委”字《辞源》归入“女部”、《辞海》收入“禾”部,“思”字《辞源》归入“心”部,《辞海》收入“田”部.“章”字《辞源》归入“立”部,《辞海》收入“音”部.第二,部首繁多,很难记全.第三,有的字很难区分属于哪一部.由于这些缺点,部首检字法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相似文献   

5.
2009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了语言文字规范《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对很多原先存在争议的部件名称进行了整改,杜绝了乱用乱造汉字部首的现象,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益处。不过,笔者在教学中仍遇到个别部首称谓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对小学语文老师在识字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时而把偏旁称作部首,时而把部首称作偏旁,对学生的识字极为不利。其实偏旁和部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称为“旁”的说法。新版《辞海》中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左右上下统称偏旁。例如,日和月是‘明’字的偏旁;立和日是‘音’字的偏旁。”可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基…  相似文献   

7.
据中新网报道,由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的《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已于近日发布。据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介绍,早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出版局就联合发布了《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这个部首表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应用,在应用中大家都觉得这个草案很好。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分类编排法,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适当利用《说文解字》进行部首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记忆部首,更有利小学生系统地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9.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不仅对字形的归类作用很强,其中还有不少对字义的归类作用也很突出,因而,应尽可能有理有据,规范各个部首的名称,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忌概念混淆。偏旁和部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的概念。在小学的识字课上,时而有人把偏旁统称作部首,时而有人把部首称作偏旁部首,两者经常混淆不清。什么是偏旁?偏旁这个名称自古有之(不晚于五代)。古人就有把字的左半部称为“偏”,右半部叫做“旁”的说法。新版《辞海》说:“旧称汉字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  相似文献   

11.
刘琴 《江西教育》2009,(6):41-41
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研制的语言文字规范《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的正式发布和自2009年5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人们查字典时常用的部首检字法今后有了统一标准,并将在汉字检索、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部首和部首改革的历史,认为部首是最适应汉字特点的排检法,它不可能被其他的排检法所取代,当前部首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部首法的标准化。文章在详细剖析部首与汉字的诸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部首的几点意见;改革部首只能是对传统部首做尽可能少的调整,而不能大动干戈,应该综合平衡部首与意符、部首与部位的矛盾;为适应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不同情况,应设立两套“统一”的部首;在确立统一部首时,还应统一规定各部所属的全部汉字。  相似文献   

13.
我对贵刊1993年第二期刊登的福建省建宁县实验小学孔连根同志的《偏旁与部首相同吗?》一文中提出的“‘叛’字有偏旁而没有部首”的说法有些不明白。因为孔连根同志说:“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字形特点,为了便于查检汉字而设的。”可见,部首是查字典的依据,即使我们有时用“数笔画查字法”去查一些生字,也不是因为这些生字没有部首,  相似文献   

14.
《汉字部首浅析》(潘自由编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是一本结合识字教学解释汉字部首的专著。全书约10万字,共解释了常用的部首231个。解释内容有部首的名称,原来的读音,篆体字形(有的是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本义,演变,在合体字中的构字作用以及变形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说“○”     
从“○”是不是汉字谈起。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汉字,认为承认它是汉字是一个突破,它具备汉字的形、音、义;一种认为它不完全具备汉字的条件,不具备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头、折),不好归人什么部首;还有一种认为是准汉字。实际上《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或《新华字典》(1979年)已将“○”收进去,只是有的将字头作“零(○)”处理,《新华字典》未将它归入某部首,而放在难查字表中。《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和《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师”和“归”两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找时,两个字的部首不相同,但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应该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把“师”字安排“|”部里,而把“归”字安排在“ヨ”部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连数天,我反复查找各种语言文字书面的书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部首归并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创立540部首将汉字归类以来,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小篆字形,把同一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一部“。师”字在“币”部“,归”字在“彐”部。许慎的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篡字书的人所…  相似文献   

17.
好书推荐     
《新课程研究》2013,(10):93
《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一书是金文伟、曾红、温莉三位高校汉语教师以七年心血,在小学实践中多次修改而完成。全书73.6万字,依据汉字科学分析了语文课标规定的3500个常用字的193个部首和2210多个字,注重发挥部首在构字中的重要作用,以达到以简驭繁之识字高《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金文伟曾红温莉编著中国财富出版社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7,(6):67-70
我们运用数据库技术对新课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部件名称进行调查分析,并参照我国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苏教版教材中汉字部件名称大致符合现行的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但也存在着汉字部件名称与规范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部分部件名称混乱。这对我们中小学汉字部件的教学影响是不利的,而规范的汉字部件名称对中小学汉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表明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规范化还显滞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9.
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春风吹》中有生字“葵”字,对于中间部分“”的笔顺,有三种不同说法──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横撤、点,撇、撩、撇人教社《小学语文第二册教案》:横撇、点,撩、撇、撇东北师大出版社《小学生词语手册》:横撇、,点,擞、撇、撩我们应按哪种笔顺进杆教学呢?泗水县实验小学杜宪坤答:“。。”这个部件,确实存在着不同的书写笔顺。但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遵循。国家语委、国家新闻出版署在1988年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  相似文献   

20.
“偏旁”与“部首”《康熙字典》曰:偏者,颇也,侧也;中之两旁曰偏。旁者,侧也,非一方也。《辞海》上说:旧称汉字合体字中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统称偏旁。如“湖”宇的“氵”与“胡”,“崮”的“山”与“固”都是偏旁。“氵”和“山”表示意思称形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