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里的中文学科,是以文学史教育作为主要结构的,文学史教材的编纂随之成为一个重要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史书写方式,文学史教材的编纂,既要具备了一般文学史书写的学术科研性质,又要具备了作为教材的教学功用。当下文学史教材众多,在“吏不失真”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史书写,而文学史教材编撰这种特殊的文学史书写。应具备二元日的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学史在历时的同一性叙述规范中遮蔽了文学史本身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区域文学史在共时性的层面上把文学史的幅度大大拓宽,展现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文学景观,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传统文学史同一性遮蔽了的差异性和散落在文学史叙述缝隙中的丰富性,具备了进入文学史课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学史叙述的角度和要求。但是区域文学史也不能只是本地区作家作品的简单罗列和集合,而应该从作家的个性世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的物质世界等方面出发,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学史文本。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撰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先后编撰出版或修订出版了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章培恒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等数部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通用教材。这些文学史著作,广泛吸纳了二三十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它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铸就了今天文学史研究、文学史著作编撰的辉煌,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界定众说纷纭,以至于这一概念被使用时出现了含混模糊。事实上,从有文学史之实但无文学史之名,到有文学史之名且包含有多重内涵,文学史的内涵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文学史主要包含文学史事实、文学史书写和文学史哲学三个构成层面。与之对应,文学史的意义也是多重的:其一,传播知识、传承文学技法和弘扬文学经典;其二,让后学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并将其纳入到民族新文化的建构当中,彰显其时代价值;其三,建构特色的文学史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展开造就了一种形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史的编写和教学中表现为一种超越了文学性之具体呈现语境的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这种文学史无法将文学性体现在文学史的教学之中。要克服历史理性化的文学史所带来的弊病,就应当提倡一种故事化的文学史,让文学史的教学回到文学性诞生时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文学史是文学研究领域的大户,文学史论著数量繁多,而且越来越多,因此产生分辨文学史类型的问题。在已有大量的文学史实践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学史分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除通史、断代史、分体史和专史等概念外,还论析了总体史、非史之史等文学史类型,希望更深刻地揭示文学史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文学史撰述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萧红研究为个案历史性地考察多部文学史和学术著作中萧红研究论述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受鲁迅、胡风和茅盾评价影响在左翼作家版图下论述萧红的文学史著作和在"重写文学史"思潮影响下对萧红的多样化解读尝试,并探讨了文学史论述背后的研究机制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通过研究关于萧红的文学史书写,试图考察一代代文学史研究者和书写者如何建构、评述萧红,以至于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史面貌。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不同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鲁迅书写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早期少数文学史集中在对于鲁迅小说的印象式评价;中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作品得到多维丰富展示,鲁迅文学地位逐渐提升,思想家地位基本确立;后期文学史,鲁迅的"革命者气质"得以凸显,阶级论中革命者的形象初步形成。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是鲁迅文学史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与思想资源,体现了丰富的文学史观念与个性化的鲁迅映像,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认知与鲁迅书写的重要传统,对我们全面认识鲁迅有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民国时期文学史中的鲁迅书写大多无法跳出印象解读的局限,缺乏文学历史的宏大视野与较为科学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10.
发展论是源自西方一般历史学的一个根本性文学史观念。建基于此,有两种文学史范式: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和形式主义的文学史。前者将文学史叙写为一个由低级而高级、由简单而复杂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后者将文学史演绎为一个关于文学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历史逻辑。两者皆放逐了文学的审美本体及其个性与丰富性,使文学史变成了一种苍白的文学知识谱系。要重写中国文学史,就必须首先走出发展论的文学史观,在回返中国历史文化原点中找到新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人们的文学观念、评价标准都相应发生了改变,有了很多新版文学史。我们从这些重写的文学史中,仍可以看到“重写文学史”留下的理论盲点。该文旨在研究“重写文学史”运动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不足,及对作家三毛在文学史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重写文学史”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人们的文学观念、评价标准都相应发生了改变,有了很多新版文学史。我们从这些重写的文学史中,仍可以看到“重写文学史”留下的理论盲点。该文旨在研究“重写文学史”运动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不足,及对作家三毛在文学史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1952年创立以来,极为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工作。在70余年的时间里,本学科共出版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或文学史论著作。1950年代至1976年,本学科迈出了文学史编写的第一步,这为此后的文学史编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77—1989年,本学科在文学史编写上继续开拓创新;1990—1999年,本学科的文学史编写趋向多元化;进入新世纪的两个十年,文学史编写逐步向纵深发展,并实现了自我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个世纪90年代重写当代文学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新的文学史也不负众望呈百花盛开之势。在众多的文学史中,有两本文学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一南一北两本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对外汉语文学史教材的现状,结合对北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的分析,提出了对外汉语文学史教材编写应遵循文学史与作品选结合、突出实用、提高针对性等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正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开始"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以来,文学史著潮涌般出现,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繁多。就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写作来说,不仅出版了多种文学史教材,而且还出现了各种文体的文学史著,不仅出版了许多地区的文学史,而且涌现出思潮史、论争史、流派史、批评史、作家心理史、文学观念史等专史。尽管文学史著门类众多,但是仍然没有覆盖这个时段的整个文学,新近出版的张卫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  相似文献   

17.
《大中华二十世纪文学史》修订本,个性鲜明,亮点颇多,充分体现了我国学者"重写文学史"的创新热情,不仅为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新鲜经验,而且为文学史研究的深化提出了一种值得参照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与时代语境是紧密关联的,文学史叙述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语境的变迁。以文学史对《雷雨》的叙述入手,以点带面,可以探寻文学史叙述的规律与得失。  相似文献   

20.
纵观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诗歌史和文学史,关于十七年诗歌的叙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折射出文学史编纂观念的变迁,也深刻地体现了政治、文学观念、市场等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对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阐释进行梳理,有效地为十七年文学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参照,并有助于完善当代文学史书写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