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倡导者,支持者和领导者,他在总结建国以来农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关于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现代化和乡镇企业的大量论述,构成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理论认识领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邓小平同志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巨大成就,而在今后,邓小平农业发展理论将依然是我国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处于战略位置。他在这方面的战略思想有:农业是根本,是战略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这些论述.为我国跨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十二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占80%以上。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尽快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所提出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生前历来重视农业,有关“三农”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深切缅怀邓小平同志,就是要在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他认为必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实行农业“两个飞跃”的发展战略思想,指出依靠政策和科学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关键,强调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强调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改革,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中国农村,然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城市;农民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迈入新世纪,中国面临诸多难题,而居首位的还是个“农”字。  我们必须正视,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存在和较低的人均可耕地水平,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决定因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国内9亿农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中国就业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根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还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5页)这句话充分说明,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新的矛盾。经济越发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越大,对农业的依赖性越高,这充分体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但是,作为农业,社会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分析解决了农村改革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是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3页)这是总结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而提出来的一条根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涉及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很多.首先它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本文仅就“什么是中国的国情”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高度认识和论述教育问题,提出并回答了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指导方针、目标任务、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指针。本文作者通过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的根本动因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关键所在、核心思想、中心内容等方面的探析,认识到学习和实践邓小平教育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关系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大事,认识到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好邓小平教育理论,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四有”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今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一向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他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农业、农村、农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一系列论述,从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三农”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振兴“三农”之路。邓小平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历程,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对我们今天制定正确的“三农”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有力推动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早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现阶段和平发展时期,农民问题,即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村工作问题,仍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的保证。农民是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解决着中国的头等大事——十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因此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更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大问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归根到底要使生产力和非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朝着现代化发展,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主体,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和设施无不以人民群众为转移,因此,中国的主体是农民,在维护国际和平、国内稳定中,“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士兵就是穿起军服的农民”,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农民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③要弘扬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离开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就我国目前农村中的情况看,有些农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农村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繁荣、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民的现代化。直接关系到中共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决定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历史的曲折演进中,中共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16.
以农业为基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毛泽东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结合《邓小平文选》的学习,试对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一农业思想加以简析。 “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农业是人类衣食的主要提供者,“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关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要求农业“走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强调要“从生产关系上解决”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提出“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和“两个飞跃”的农业发展思想。这些思想全面推动了农村的小康建设,为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眼光、非凡的胆识,积极倡导、支持和推动了农村改革。党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农民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依靠力量,是我国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第一位的问题。本课题围绕邓小平关于农业是根本、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关于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理论;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理论;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理论等展开论述,旨在理清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伟大功绩和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出发,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导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最根本的理论。科学分析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家港市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功实践的典型,其两个文明建设的成就全国瞩目。张家港市依靠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需要,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和农民自身追求提高的需要三股推动力,在农村开展文明小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了农民向“市民”转化,促进了“苏南模式”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创建的新路子。这条道路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