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艺术手法极为丰富。而在极为丰富的艺术手法中,当推“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画眼睛”艺术。这种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除了通过眼睛显示人物心灵和性格以外,还有着更加深邃的蕴涵。要娴熟而灵活地运用“画眼睛”艺术,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2.
“画疤痕”是鲁迅小说重要的艺术细节。鲁迅小说中的疤痕描写,可以透视封建制度对不幸人们生命的蔑视,透视封建思想对下层人民心灵的戕害,透视悲剧主人公灵魂的挣扎,疤痕透视病态社会“巨大疤痕”。鲁迅在多篇小说运用了“画疤痕”的艺术细节,体现了他一贯的“写灵魂”、“写病态”、“写不幸”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3.
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无不叹服鲁迅刻划人物的技巧。他用那支又生动、又幽默、又泼辣的艺术巨匠的笔,塑造了狂人、孔乙已、闰土、阿Q、祥林嫂等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画出了“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这些人物一经问世,便象果戈里夺俄国人善于给别人起名号一样,“名号一出,就是你跑到天涯海角,它也要跟着你走,怎么摆也摆不脱”。鲁迅小说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具有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药》一文教学内容比较多,有些难点学生不好理解。我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用“一二三四”四个数字为引导,即:了解一个背景,理清二条线索,把握三个人物,抓住四个特点。指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综合讲授。一、了解一个背景小说《药》以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十分关心中国的革命问题,认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人血馒头不是药,它不能医治病苦。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病,拿出长期积攒的钱,“抖抖地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到了刑场买药时,他却先“吃了一惊”,不敢走近,站在屋檐下“发冷”。当刽子手撮着人血馒头来的时候,却又“不敢”去接,表现了他的勤劳与善良。当他听到众茶客谈论嘲笑夏瑜时,他不说一句话,他关心的只是他的儿子,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所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以此来展示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6.
读鲁迅的《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最初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正当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革命风暴即将来临之时.十六年后,鲁迅欣慰地回忆道:“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  相似文献   

7.
孔孟之道是两千年来剥削阶级用以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不仅以犀利的杂文抨击了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还以短篇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写于一九二四年的《祝福》便是其中的一篇.一九一一年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只赶跑了一个皇帝,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仍然统治着人民大众.以一九一九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为起点,至一九二四年间,无产级级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着封建主义的旧制度、旧礼教、旧风俗、旧习惯.《祝福》反映的就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北伐战争之前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实.它通过劳动妇女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描写,对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向人们发出了捣毁纲常礼教的战斗呐喊.这篇小说主要写了祥林嫂的悲惨的一生.祥林嫂是一个惨遭封建势力迫害而具有  相似文献   

8.
9.
批判揭露孔家店和反动的儒学,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光辉战斗业绩的重要方面。在“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不仅用杂文做刀枪,也以小说为武器向孔孟之道发起了猛烈进攻。写于1924年的《祝福》就是一份对孔孟之道的强烈的控诉书。《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被孔孟之道支撑起来的旧礼教旧制度活活吞噬的。鲁迅在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早已是一个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勇猛战士。他当时住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黑暗势力十分浓重。“五四”新文化统一战线又已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这时虽然还不能以明确的阶级观点来认识这种分化的必然性,不免有“荷戟独彷徨”的感觉,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和探索。他一面顽强地寻找革命力量,追求革命真理,一面对黑暗腐朽的旧社会继续进行无情的揭露。《祝福》这篇小说就是他深刻有力地解剖和批判旧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这就是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整个构思的全部过程。它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阶段,即思想构思和艺术构思的阶段,也就是反复琢磨、深刻认识从生活中获取的每一种现象所蕴藏、所显示的阶级、社会、时代的意义,进而用典型化的方法,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形象描绘,集中而强烈地揭示时代的特征、发展的趋向和伟大的思想。鲁迅小说《药》,就是这种深刻的思想构思和精湛的艺术构思的光辉结晶。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个月。这篇作品密切地配合了五四运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药》的结构很清楚,分为四段。正面展开描写的是华老栓一家以及他的小茶馆。这四段都是围绕着“药”来描写的,就是:一、买药,二、吃药,三、议论药,四、吃药后的结果。时间是从头一年秋天到第二年清明。  相似文献   

12.
2000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离开我们64年了。他以文学参与历史的发展,记录时代的足音。时代在他的小说中刻下了深深的印痕,他的小说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并在作品中形成了忧愤深广的总倾向。鲁迅小说因其表现的深刻、格式的特别、语言的圆熟精练、叙述的精粹警拔而自成大家。《药》在这两方面更值得特别研究。《药》写于1919年4月,最早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期(1919年5月)上,这是鲁迅文学生涯的最初阶段。但《药》已显示出鲁迅后来作品的许多特点,如取材的现实性特点、写作技巧的精练圆熟、主题涵义的深广沉重等。一、题材的选择《药…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一七年,张勋带着几千辫子兵开进北京城,把被推翻了六年之久的宣统重新扶上了皇帝宝座。一时间,发诏谕,封官爵,遗老遗少翎顶纱袍,招摇过市,北京城头龙旗乱舞,光怪陆离,把个北京城闹得乌烟瘴气。复辟活动虽然以短命而告终,但它给人们留下的问题却是值得深思的。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从袁世凯称帝到张勋复辟,短短几年间为什么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复辟帝制的风波?袁世凯是个反革命野心家,而张勋其人,则不过是个  相似文献   

14.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一九二五年,鲁迅在谈到文艺创作时说:“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论睁了眼看》)鲁迅正是以一个“凶猛的闯将”的姿态,为开辟“一片崭新的文场”而从事小说创作的.他以文艺为武器,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是怎样做起  相似文献   

16.
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艺遗产表现手法的特点,又吸收了世界进步文艺的创作经验,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扬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下面分几点来谈谈:一、主题的深刻性.鲁迅对于小说的创作,历来主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他的小说正同他的战斗的杂文相似,锋利而切实.鲁迅从小就同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从农民毕生受着压迫的痛苦生活中,感到阶级压迫的残酷.同时,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教训,加深了他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深感中国反动势力盘根错节,必须进行韧性的战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就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有不可比拟  相似文献   

17.
对于鲁迅小说《药》一文结尾出现的乌鸦在文中究竟有何作用和意义 ,多年来学界有较多的争议。有的认为“乌鸦”象征反动势力 ,乌鸦飞去 ,象征反动黑暗势力的消失。有的认为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希望飞上坟顶 ,有反迷信的作用。有的则认为象征革命者战斗的雄姿 ,乌鸦飞去又给读者以前程万里很有力量的感觉 ,这种景致的描写是作者战斗精神的渲染或烘托。还有的认为“乌鸦”没有任何象征意义 ,只是景物的实写 ,因为民俗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 ,在坟地常有出现 ,并有“乌鸦叫 ,死神到”之说 ,不可能象征革命者。但对此又有人质疑 ,如果不象征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些生活的认识,是<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革命者失败的悲哀是由于没有唤起愚昧、麻木、落后的民众.这是作者通过作品主题思想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主人公及其人物形象体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结构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