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墓志》是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刻于永平四年(五—一),凡十三行,行九字,字体为真书,但略带隶意,书刻甚精。据民国时编的《陕西通志》(《金石志》),此志出土于华阴县。但有关它的记载不多,而且直到九十年代初,还没有任何有关此志出土年代的记载。至于原石是否尚存人间,各记载或避而不谈,或说法不一,悬而未决。 清末民初人方若的《校碑随笔》著录此志仅聊聊十余字: 正书,十三行,行九字。原石不明所在,未 见著录。方氏可能是最早著录此志的,但他连出土地点都未记,可见对此志情况知之甚少。他称“原石不明所在”,…  相似文献   

2.
3.
郑振铎书跋二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郑振铎先生发表在40年代北平《华北日报》的《俗文学》周刊上的书跋进行了收集、整理。  相似文献   

4.
唐代以雅州刺史致仕的刘渭,郡望为河间乐成,其仕宦生涯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共计七朝,终其一生,未尝跻身中枢,长期任职地方,生平履历,正史阙如。洛阳新出土刘渭墓志的行世,有望弥补传统史料之不足与缺憾,墓志以其丰富翔实的内容再现了刘渭的生平境况,于后世治学颇多裨益。由墓志记载可知,刘渭其人乃是东汉章帝子孝王刘开之十九代孙。少年时代的刘渭在志向、学识方面远逾时人,后以门荫入仕,初补太原府寿阳尉。其在河中府解县任上,困扰前任的刑狱诉讼、田赋征收等棘手之事,均迎刃而解,由此政声远播,受到上峰赏识。刘渭为官地方,造福黎民,功勋彰于朝堂。后以七十二岁高龄卒于雅州刺史任上,归葬洛阳北邙之先茔。墓志的记载,勘正了传世文献在志主刘渭家世、生平、宦历等方面记载的多处疏误。  相似文献   

5.
李殿林为清季重臣,历仕同治、光绪、宣统三朝。通过对新近出土李殿林墓志的考释,可以借此厘清清末中央政制变革及政局演变的发展脉络:首先,李殿林主江苏学政时,曾极力推行书院改学堂之事,但因改制而造成的经费困窘,亦可折射出清季朝廷推行教育新政之艰;其次,作为汉人的李殿林,曾以裁缺吏部左侍郎的身份获授历为满族王公把持的八旗都统一职的遭遇,正反映了清季朝廷迫于舆论压力化除"满汉畛域"的欺骗性;再次,身为吏部尚书的李殿林,曾为了仕途延续,与以奕劻为代表的庆亲王府势力联手,为保住深陷贪腐丑闻的吏部,不惜与掌权伊始便致力于吏部裁撤行动的摄政王载沣对抗,其中又因朝中重臣鹿传霖的卷入,令事态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6.
7.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我国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为了深切缅怀叶老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我和魏国栋、吕达同志在2000年11月26日出席了叶圣陶纪念馆新馆开馆仪式  相似文献   

8.
王士禛是清代前期诗坛的盟主,也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他对于经手之书,常写有题跋,加以评骘或考订。清人刘坚曾辑有《渔洋书籍跋尾》(《啸园丛书》本),近人陈乃乾又有《重辑渔洋书跋》(中华书局1958年版),今人王绍曾、杜泽逊在此基础上,将纂  相似文献   

9.
此为有清第一次敕修圣训,不但为<太宗圣训>中最早之本而已.纂修诸臣其名见于册首、未破碎可辨认者有:黄机、曹本荣、左敬祖、方拱乾诸人.<国史·黄机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针对墓志拓片这一特殊类型的文献,从目录学的角度,对其著录项目、著录方法和著录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冀希望对墓志这一特殊载体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有些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墓志释文: 大齐平阳王国故昭妃冯氏墓铭 妃姓冯,讳娑罗,长乐信都人。基构崇深,原流[水睿]远。冠冕继轨,德行相承。四叶公门不独盛于往日,九世卿族岂足比于当今。高祖魏大司马,假黄钺。昌黎武王。曾祖侍中,尚书,东平公。祖司空公。并以积行累功自致贵仕。匡时励志。为前代良臣。父光禄大夫。体度冲遂。识怀悼厚。妃生于深闺,克挺正气,禀家风而自远,习世业以大成,职是女工,  相似文献   

12.
张献甫是唐德宗时期的著名将领,与其伯父张守珪和堂兄张献诚、张献恭,并称"父子兄弟一门四将"。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而发生重要转折的历史时期。张献甫与其妻崔氏的合葬墓发现时虽遭破坏,但两合墓志保存完好,对于研究张献甫及其妻崔氏的家世、祖茔及两唐书相关史传的真实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张献甫墓志记载了唐代开元后期至贞元时期的重要史事、张献甫个人及其家族的历史等,对于研究以张献甫家族为代表的唐代武将群体具有重要价值;崔氏墓志主要记载了其家族世系,为研究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及陇西李氏等士族大姓婚姻集团等提供了新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墓志文本的释读,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初步探讨了张献甫的家世、生平事迹、葬地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小永 《兰台世界》2012,(18):69-70
墓志是记载死者生平的一种碑刻资料,信息丰富,有大量正史资料没有的史料,对进一步研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地理及制度史等意义重大。但墓志为私人撰述,不像正史记载那么严格,因此在运用这些资料前要做好考证工作。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江苏扬州发现的隋炀帝墓志意义重大,对确定隋炀帝的终葬时间等问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开始就备受学术界瞩目。发掘者先后公布了四种墓志释文,张学锋教授、气贺泽保规先生等中日学者,对释文进行了补释与商榷,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论述。本文在上述三家释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补正,认为:志文第二列"太岁"以下只能容纳五个字,应该是"戊寅三月十";第三列第六字为"杨","杨州"的写法在隋唐以前并不鲜见;第六列第二字应该是"异","永异"与"苍梧"之间应该断句;第七列应该是"贞观元年";第八列是"朔十□日";第九列"塟"后两字为"炀(帝)";第十一列第四、五两字可能是"吴州",北周至隋初时扬州曾称吴州。通过以上补正,整理出了新的墓志释文,希望为隋炀帝墓志的进一步释读及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唐代孙简是文学家孙逖的曾孙,是两《唐书》中多次出现过的重要人物。他的墓志记述了他的世系和一生重要行迹,可以补充正史之不足。在今人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孙简的墓志重复出现了两次,而且出现了不少讹误。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是他的墓志石碑被拓了两次,而且模拓的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再加上整理者的个人原因,遂将孙简墓志的两个不同拓片当成了两个同名人物来处理。  相似文献   

16.
墓志是碑文的一种,指刻于墓碑的文章(包括埋于地下的墓志铭和立于地上的墓表文),主要用来记叙死者的生平和家世.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墓志>说:"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改迁."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墓志起源于汉代,东汉蔡邕是第一个大量撰写墓志的名家,唐代的白居易、元稹、柳宗元、韩愈等也都写过为数不少的墓志,而尤以韩愈为最.现在学术界较通用的墓志辑本有<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等.但是,大量墓志的出土与编纂,除了史学界较为注意外,其他学科似乎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这是很让人遗憾的.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第一部从语言学角度对墓志进行研究的专著--<中古墓志词语研究>,通读之余,觉得有必要介绍给学界.  相似文献   

17.
2002年8月23至25日,由文物出版社、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凤凰台饭店召开,作为会议期间一项主要的学术活动,南京博物院专门举办了"院藏铭刻书法展",供与会代表观摩。展品中,有  相似文献   

18.
写完《孽缘千里》,我几乎不能自己。人,谁个不是一粒树籽儿,任风吹送?谁个不像古城墙墙缝儿里的枝条,巴上一星儿土就扎根,就歪歪扭扭地努力向上长,往高里长? 据考证,笔者那个姓氏的宗祖故地在遥远的中亚,三千年前不知让什么风给吹到了咸阳,被赐了个汉人的毕姓,就在渭河两岸撒籽儿长树。又不知什么风刮得这儿一撮儿那儿一堆儿,寥若残星  相似文献   

19.
<藏书纪事诗>7卷,清叶昌炽撰. 叶昌炽(1847-1917年)字鞠裳,晚号缘裻庐主人,江苏苏州人.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并兼国史馆、会典馆两职.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出任甘肃学政,升授五品翰林院侍讲.当时发现敦煌遗书,叶氏曾建议藩台将遗书及有关文物运到省城保管,未被采纳,致使大批文物流散于国外.后叶氏倦意官场,称病归乡里,著述终老.  相似文献   

20.
去冬的一天,舒芜先生打电话来说,新作一跋,系应周启晋之嘱而写,因命我“再做冯妇”。自忖数年前代钞跋语,字如墨猪,已是不忍再睹,今砚池久涸,恐怕持笔亦将不稳,如何可以再次出乖露丑。然而再三推托不得,只好硬着头皮道遵命。不过既代钞跋语,“真经”总该一睹为快。于是一周后与舒芜先生的两位女公子暨女孙章章同往周第一窥二珍,算是曾饱眼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