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坤 《文教资料》2007,(36):48-49
许多人认为"介"字本义为"疆界、界限"。但通过对其甲骨文、金文形体的研究,我们发现,其本义作"甲士"更为合理。从这个意义出发,随着"介"字所涵盖意义范畴的扩展,词性相应地也就发生变化,量词性质应运而生。"介"字的产生时间要早于"个"字。"介"字在传抄过程中讹化出来"个"字的形体,并最终由"个"字承担了"介"字所具备的量词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教科书关于"自感现象"和"自感电动势"、"互感现象"和"互感电动势"的定义存在着实质性的不一致,根据它们的实质,对"互感现象"提出了一种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孙丽 《文教资料》2007,(32):27-29
对于"格"字的训释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格"训为"正",即"归正"之义;(二)"格"训为"来","至",即归服;(三)"格"同"恪",谨敬也;(四)"格"训为"革","改革、革新"之义。考察整篇《论语》和原文的句法结构,再参考上古文献,笔者认为"格"应训为"正"、"归正",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之义。  相似文献   

4.
正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对"茶"字起源的考证,则是对茶文化研究的基础。"茶"字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演变的?"茶"字的来历根据许慎的"六书"分类法,"茶"是一个形声字。但它的最初形式并不是"茶",而是"荼"。"荼"有多重意义,其中一项就是"茶叶"。我们发现,"荼"的读音和"余"相关,后来荼之所以读"tú",是因为这  相似文献   

5.
姚鼐充分重视摹拟的积极作用,这牵涉到"法"与"非法"的问题.他的说"法"方式灵活方便,带有现实的考虑.同时,他通过对传统诵读理论的挖掘,为不可言说的"非法"妙境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学习途径.  相似文献   

6.
"神韵"诗论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它的产生有其悠长的历史渊源,它的美学内涵又极为丰富,所以对它的理解也多种多样。司空图、严羽、王士禛在他们各自的论著《诗品》、《沧浪诗话》、《带经堂诗话》中对"神韵"内涵均有自己的解悟,虽都有朦胧难解之处,但透过语言表面我们可以发现"神韵"美的基石是"真"和"清"。  相似文献   

7.
"读"与"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说"是"读"的目的,"读"是"说"的基础. "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会话"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儿童学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初学英语完全靠模仿.学英语不同学汉语,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有广阔的环境,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之中,上学前就具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英语则没有这些优势,特别是农村小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相似文献   

8.
杨书平 《文教资料》2007,(33):56-57,9
"时"字前面的谓语动词为感官动词的一类时间复句"a时,b"在汉语近现代阶段发生了微妙变化。以感官动词"看"为例,这种变化主要指近代汉语中"看时"后面的分句表示"看"的结果的一类句子中的"看时"到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被"一看"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面对着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怎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但是大学生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高校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基于此,本文从"道""器"等哲学概念出发,分析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进而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应该"道""器"并举.  相似文献   

10.
"不免"和"难免"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两者又有很多相同之处.文章试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分别对"不免"和"难免"进行分析,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对"全面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认识,并指出"全面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当前学校体育进行素质教育顺利与否的关键问题,体育教师要树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念,立足于"全面教育",扎实搞好"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内涵十分丰富.正确理解和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搞清楚"以人为本"的准确内涵和外延.本文力图通过将"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西方的"人本主义"学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对"以人为本"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中国大地,可谓时时"发烧"不断,处处"热浪"起伏:炒股热、网络热、汽车热、考研热、装修热、补钙热……而在这么多"热"之中,"考研热"又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现代学者对表示词的量词"阕"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入手,从对"阕"字词义探源;古代词人如何使用"阕";今人对"阕"作何解;"半阕"之说古今不乏其例,诸方面论证了"阕"字是由表示"乐曲终了"的动词逐步演变为指称整首词(或曲)数量的量词的.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考复习阶段赏析默写古诗词时,笔者发现,由于"燕"和"雁"都读作"yàn",学生特别容易把这两个字混淆,常常将此"燕"当彼"雁"。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学生就容易将"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误写成"燕",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对此,笔者结合苏教版古诗词课文从出现的季节、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等方面,试着对这两个字进行一些  相似文献   

18.
黄自然 《文教资料》2007,(34):217-219
本文在确定"X着"具有介词词类地位的基础上,考察了主要词典和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对"X"与"X着"类介词的收录和辨析情况。然后选取30对单双音节对应的"X—X着"介词,从语义、句法、韵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辨析。根据"X着"类介词的语义演变情况确定其大致的难易等级,并对主要词典和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收录和辨析"X着"类介词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以"乐、动、创"为着眼点,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培养创的精神.达到"乐学、乐动、乐创"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佬“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佬"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缀。这个词缀由方言进入到普通话,有较强的能产性,如:乡巴佬、外江佬、阔佬、和事佬等等。"佬"有人认为是贬义,也有人认为是褒义,如:不少湖北人欣赏"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俗语,以称"湖北佬"为荣。因此有必要考察一下"佬"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