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常听到一些发行人员为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而苦闷。这倒使我想起了一个历史故事来。清代学者汪中,原本就是一个卖书人。用现代语来说,也就是图书发行员吧!他七岁丧父,靠母亲打草鞋、做裁缝和给人洗衣服维生,冬天没有被子盖,只好在柴草堆中过夜。穷到这步田地,当然没有上学的机会。到了十几岁,汪中到一家印书作坊当学徒。在这里,他除了要干许多杂活以外,还要上街去卖书。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坚持读书。每天晚上都要学到三更天。第二天,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又马上起身。卖书的时候,他挑着书,一边走街串巷,一边利用空闲,坐下来看书。就这样,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把四  相似文献   

2.
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不同的需要,例如:饥则食,寒则衣,这是一种物质生活的需要;还有一种则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可见精神生活的需要,是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是高一个层次的需要。在我的青少年时代,我们的家乡就有“穷养猪,富读书”的俚谚。可我却恰恰相悖,本来家庭并不富裕,却偏偏想要读书。这可能应了“缺欠性的体验”的那句话。就是愈感到不足或缺欠的,就愈想补足它。这个梦想,还是解放后入了革命的学校才圆了“读书”的梦。  相似文献   

3.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4.
巍巍中华,悠悠文化。“藏室”、“秘府”、“三馆”,“七阁”,直到现代各类型图书馆,吸引着多少书人寒窗苦读和辛勤笔耕。我家世代都爱书——爱读书;爱买书、爱藏书。据族谱记载,我家祖籍湖北襄阳,明末举族迁徙四川三台,老祖宗就是一位背着书箱长途跋涉的寒儒。孩提时每逢暑期,祖上遗留  相似文献   

5.
周志强 《中国图书评论》2011,(8):M0001-M0001
某高校老兄,近日见面闲聊,说起来他一年出书两本,几年来成果累累,煞是令人羡慕。转身跟他约稿,希望他把自己几年来读书的心得跟同仁交流,没想到他很干脆地回答很多年没有读书了……  相似文献   

6.
他的小传已载入英国《世界名人录1989—1990年》。曹正文说,他的名字上了《世界名人录》,而且与卓有成就的前辈同坐,尚需加倍努力。文坛前辈的激励一次,他给我打比方说,中国大科学家竺可桢,已是84岁高龄了,而且疾病缠身。这天,猛然间,他听到外孙女婿的声音,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进来。外孙女婿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因为竺老感到自己缺乏“基本粒子”这门新的科学知识,已有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了。现在,他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求学的机会。老伴对他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里,学者、作家犹如群星璀璨,但冠以学者兼作家的,郑振铎堪称佼佼者。他研究和写作的领域广袤,涉及中外文学、戏剧、绘画、考古、金石、版本、目录、方志等各个方面。正如唐弢所概括的,“先生一生已是一本大书。”今天,我们要读通这本大书,那就得从郑振铎的读书、藏书、用书生涯开始,了解他与图书馆结下的不解之缘。笔者仅以此题此文纪念他明年100周年诞辰和遇难40周年。  相似文献   

8.
借书租书买书读书写书李彬我上小学时,正是五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书少且紧缺。我常用弹旦子赢来的破璃球去换书看。那时的书,大部分是线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大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江南酒侠传》等等,差不多都是靠了“换”...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2017年12月的“强素质,作表率”主题读书讲坛上,我们邀请到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韩毓海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司处级领导干部讲授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他伟大思想产生、发展与成熟的历程.笔者作为主持人,为配合这次演讲,翻阅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功课.其间对于毛泽东读书、写书、讲书及理论创新的几例印象颇深.在此述来,并作简单归纳分析,以飨同仁.  相似文献   

10.
我有幸在东北师大附中读了三年书,更有幸在母校教了14年书,先后17年,受益匪浅.让我受用终生的是附中培养了我爱书、读书、聚书、用书的兴趣和习惯.  相似文献   

11.
在出版社当了好些年的编辑,书稿编了不少,却没有一本是自己写的,想来不觉有点心酸.于是心里就常有一分期盼,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写本像样的书来,即便不能大红大紫,也要让读者看了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歌颂改革开放30年巨大变化的相声段子,说到30年来出版界的一个变化:30年来写书、出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虽是一句调侃,但多少也是一些真实情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传播·读书     
邓忻忻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 5 月定价: 48 元 该书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理念和操作问题, 介绍了不少专业知识内容和操作性技巧, 也有相当篇幅的启发性分析和讨论。既可以作为学生或者刚刚入行的网络传播人员学习的教科书, 也可以作为网络传播爱好者和新闻传播研究人员的阅读材料。全书附有数量可观的中外网站网页截屏图和各类图片, 全彩印刷。《新闻选择探微》徐熊 著中国文联出社2005 年 8 月定价: 28 元 没有选择, 就没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对纷繁杂的新闻事实必须进行选…  相似文献   

14.
写作·读书     
它是一部展示百年记风采的历史画卷。四十五篇传略如同四十五座丰碑,给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编按]  相似文献   

15.
写作·读书     
此书将角度定位于报业集团的运营及管理,报业集团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和品牌,提升集团跨媒体运营的能力,是当下中国报人关注的热点。[编按]  相似文献   

16.
写作·读书     
《新闻与写作》2006,(12):35-35
本书为即将成为新闻工作的各类学生、新闻爱好学习通讯写作而.对专业新闻记的再提高也有实际指导作用.书中本着“可操作性”的宗旨,即通过示范章的局部分析,教会读遇到相同体时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各类通讯的功能、特点、选材、结构、表达方式.在书中都能找到规律性的模仿方法。  相似文献   

17.
阅读·读书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论述了藏书、读书与治学的关系 ,认为中国文化传统崇尚藏书 ,但不是单纯为收藏和鉴赏而藏 ,更主要的是为读书人提供便利。读书也不是为读书而读书 ,而是为治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我随父母、兄嫂、弟弟等,全家8人,逃荒到栾川县庙子街。那时我才11岁,刚刚读完初小四年级。次年麦收前,返回家乡伊川县酒后乡酒后村,重入和乐小学校继续读书。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到县城读初中,就继续在和乐小学6年级当旁听生,和另一同学陈英一起管理校图书馆。和乐小学是民国二年由本村绅士时均臬在废除私塾之后建立起来的,在豫西颇有点名气。一年后,由校长王夫初、教师杨欣斋等发起在小学基础上成立了和乐中学。于是,我又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上了初中,继续管理学校图书馆,并负责打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