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降与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流行趋势,需要反思当前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问题。通过文献梳理与现场观察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发现:1)学生体质及其测试工作备受各国重视,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并没有获得预期的促进效果;2)尽管体质测试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可操作性,而体质测试的组织、程序、评价方法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仍存在方法学问题;3)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已呈现制度化、常态化,而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促进工作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结论认为:学生体质测试工作需要继续,但应当转变实践过程中的"超价观念",进一步强化测试评价环节的教育作用与评测后的身体活动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2.
马正文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31-131,133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培养包括德、智、体、美、劳5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人才,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很多。这就是我国进行体育教育的原因,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在传统的中学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校仍然没有发展体育教育,而是用文化课程代替了体育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作为当前学校体育运动强劲发展的一部分,中学应继续关注体育锻炼并改善体育锻炼,这很可能需要根据各个学生的兴趣来实施。为了提高中学生的体育表现,学校需要明确体育锻炼目标,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训练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虽然体育教学与文化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其与其他学科的共同点是,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要想更好地提高体育家庭作业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就需要从作业的布置形式、布置方法和布置渠道上不断积极探索,持续创新。本文就体育家庭作业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性,以及体育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就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策略进行简单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快速进步,知识的丰富,体能训练方式和理论不断涌现,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也日益完善,体能训练需要训练学生身体各个部位,全面改善学生身体状况,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将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逐步渗透到教学中,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体质下滑,与学校体育的关系最直接。通过学校体育的途径,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积极的干预,是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高学校体育开展力和对学生体质干预力的主要策略:一要强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引导功能;二要营造学校体育健康促进保障性的支持;三要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养成锻炼习惯;四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运动伤害事故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论健康促进——来自国民体质监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将国民体质纳入了统一监测范畴。然而,历次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的国民体质现状不容乐观。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再次为国民的健康问题敲响了警钟。健康促进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最佳过程与途径,对提高全民体质具有全新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国民体质监测及学生体质监测结果数据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国民体质的现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为实施全民健康促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前,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问题已经引起国内教育、体育界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膳食结构失衡,体质锻炼标准降低。提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采取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与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为首都医科大学08级学生。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在体育态度与体育健康方面普遍好与女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情况与学生锻炼意识、习惯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国家越来越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但目前我国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学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家庭观念影响、监管不足、不良饮食习惯、学习压力大等.从改变家庭传统思想、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出发,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0.
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是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健康促进"理论提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新理念。研究立足于学校体育作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这一根本,学校体育内容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要以学校体育为主导。首先,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学校体育教育要成为承载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再次,应倡导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现代体育概念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将我国现代体育概念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对四个不同阶段的研究进行分析,体育的本质产生并决定体育的概念,社会的发展赋予了体育更多的内容,体育的本质功能也将得到更全面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持续几年实行不同体育锻炼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入学6个班的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以不同的锻炼内容、方式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并采取了不同的管理以保证锻炼得以顺利运行.结果:连续4年在每年级的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实验班”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均比2008的指标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也有多项指标比同期的“对照班”显著性提高(p<0.05);而“对照班”有的指标有所提高,有的指标则提高不明显.结论:在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实验班”比“对照班”具有更全面深刻的影响和显著性的提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重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体质健康和生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和比较研究汉族、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傣族、佤族男女大学生饮食习惯、健康态度和体质健康状况,分析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寻找不同民族大学生体质方面的差异,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数据研究分析,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为了提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从多层面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方针,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指导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也为体育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因子分析法 ,对 1991、 1995年测得的广东省大学生体质指标[1] 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大学生体质因子由体形、身体素质、视力、身高、血压、柔韧、脉搏等因子构成 ;城、乡、男、女大学生各体质因子的贡献率基本相同 ;体脂对体质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形体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体育医疗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机能、形态得到良好的改善,掌握体育卫生、科学锻炼、营养饮食、恢复、睡眠等人体健康的基础知识。欧美国家学校体育中十分重视形体健康教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活动中历来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术、技能发展,并把它列为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部分。当前各类体育专项选修课程大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技能知识,但对学生形体、形态的教育和影响是随意的,缺少专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形体改善效果不佳。1研究方法与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燕山大学815名同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沈阳体育学院教工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高校教师开展科学健身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自愿参与的方式对沈阳体育学院20-59岁的教工423名,分别进行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相关指标测试,对其体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沈阳体育学院教工身高、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握力、纵跳、1分钟仰卧起坐(女)、俯卧撑(男)等指标,总体存在着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的变化趋势;(2)在沈阳体育学院教工体质综合评级的各个等级中,优秀率为41.82%,良好率为29.33%,合格率为25.24%,不合格率为3.61%.结论:沈阳体育学院教工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指标,符合我国一般成年人群体质的年龄特征和变化规律,其体质综合评级优于2010年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我国首辆市民体质监测车研制的指导思想、技术关键和研究要点,并概要介绍了上海市民体质监测车运行两年多来,所取得的部分应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论述了体育全球化的内涵以及体育全球化对我国民族体育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了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体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运动强度对中年女性体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80名中年女性实施16周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分析锻炼前后体质测试结果,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对中年女性体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运动强度越大,增强体质的效果越明显。建议中年女性在参加健身运动时,应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选择较大运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