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考加试体育是中国独有的考试项目,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中考加试体育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更加重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浮山县的浮山二中、浮山三中、张庄中学、北王中学共4所中学通过发放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考加试体育与中学体育教学各因素之间仍存在一些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考加试体育对体育教学各因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王东 《体育教学》2011,(7):78-78
进入四月以后,各地中考体育加试就陆续开始了,通过体育课进一步提高学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成为各个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和做法。1.针对考试项目教师要安排好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部分地方每年的考试项目固定,所以制定教学计划要紧紧围绕考试项目来制定。我个人的计划是这样的:第一学期9至11月,天气情况适中,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我非常荣幸地带领学生参加了吉林省白山市从2004年至今连续四年的中考体育加试。由于我市体育加试工作"封闭"的好,"透明度"高,实现了考试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保证了中考体育加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年来,我与同学们的工作没有受到过一次举报,没有出现过一次作弊或违纪现象,深深的感受到体育加试中的"封闭"与"透明"是保证体育加试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体育加试官司"有比无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又是一年一度中考时,关于体育中考加试的争论再掀波澜。记得去年此时,全国各地体育中考加试期间,有关体育加试的诸多观点、论辩就已经不绝于耳。当时的背景是为引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初中升学考试中增加了体育加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考加试体育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普通高考加试体育势在必行,这既是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也是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要求。本研究分析了体育中考以来取得的成效,并对高考加试体育的必要性和预期效果进行了研究,最后就普通高考体育加试内容形式、评分标准以及考试办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刊第六期以"山东省高考加试体育"为例进行专题讨论"高考加试体育"的意义、将体育纳入高考科目存在哪些具体的障碍与困难,并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怎么考和考什么、标准如何制定也是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主要影响因素,当前各地市中考体育的考试制度和办法在不断完善和改革,势必对高考体育加试可行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本期栏目再次对高考体育加试、中考体育的相关稿件进行专题组稿,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徐敏  饶伟峰 《体育教学》2013,(10):54-55
本文对中考体育加试现状,制约中考体育加试成绩提高因素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沈峰 《体育世界》2011,(6):82-83
笔者通过对我国中考体育加试的发展历程分析,对其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认为体育中考加试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并且还要不到的扩大辐射面与所在中考份额。正确面对体育中考加试和有效组织与利用将有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和业余训练等工作开展,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和小心呵护来之不易的体育中考加试。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经过几年的试行,国家教委决定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通过近几年海南省各地(市)中考体育加试的综合情况普遍反映出:投掷实心球成绩始终是影响应试者取得较好成绩的制约因素。在中考体育跑、跳、投三项考试项目的个体成绩中,投掷实心球成绩处于较差水平,已是一个带普遍现象、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投掷实心球技术专项性较  相似文献   

10.
体育列入考试科目是推动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但是,通过对“中招”体育加试所产生的负效应进行分析,认为体育加试也导致学校出现体育应试教育的现象,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本文为完善“体育加试”制度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熊文 《体育学刊》2021,(2):13-20
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的改革取向存在诸多理论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为将体育考试(项目)与体育、健康等直接或过多关联,以及忽略体育中高考与受教育权、人才培养-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1)体育考试(项目)与体育某种意义相分离,并可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异化。这主要缘于学校体育相关人文、素养等体育本质和属性并非体育考试所能体现,体育考试的个体-体能化、量化等取向将对学校体育实质造成消解和异化。(2)体育考试(项目)与健康很大程度相分离,并可能悖离健康机理。(3)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将对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构成挑战。其核心问题为学生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某些非基本运动能力的不足而受到影响。(4)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将对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形成冲击。以上问题很大程度具有结构性、基本性,难以从操作层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对当前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相关的若干争议、热点予以辨析,审视其深层、结构性问题,厘清有关认识和理论,并就“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介入的困境及再定位进行探讨,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的决策和推行、“双减”政策在体育相关方面的落实及体教融合提供理论资源。认为:(1)体育“应试教育”及其改革取向指向地位考试、素质素养教育、体育锻炼及“良性负担”“对冲”说,均存在认识误区或偏差。其中,体育中高考改革难以促成“减负”,这也提示特定“体育锻炼”效应介入“双减”面临理论困境。(2)体育中高考改革的调适和定位应置于当下社会-价值视域及“双减”背景之下:其一,体育中高考改革应谨防在某种舆论压力与“既定目标”下的推行,谨防非必需或极限-竞技化的运动能力作为教育及人才评价的核心指标,以及谨防改革的有限效应对社会伦理价值的僭越和碾压;其二,在“双减”背景下对体育中考改革予以定位,需谨防体育在中考改革压力下成为一种新的负担,以及谨防“双减”背景与体育中考导向下学校体育的矮化和生物化。提出:“双减”或“减负”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发展应超越体育升学考试的导向和限制,体现学校体育的实质和育人价值,这也是对“体教融合”及“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的切合和呼应;应防止在体育中高考与“双减”或不当“减负”观双重作用下催生和助长学校体育“生物体育观”。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了解体育中考项目设置对初中生体质水平产生影响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将1995-2014年间5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武汉市13-15岁初中学生的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的均值每5年分别进行两两间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并将每一阶段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统计结果与1998-2014年相应阶段武汉市体育中考项目进行对应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体育中考对初中生身体机能和多种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初中体育教学存在"应试教育"现象,且在参加中考的年级更为明显。建议科学设置体育中考项目,可设必测和选测项目两类,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应避免初中体育课"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急功近利做法。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考增设体育项目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深入分析我国普通高考增设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校体育工作奠定基础,对如何更好地结合素质教育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得出主要结论有:(1)积极推进在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做法,可以充分发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作用。(2)学校和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3)美国、韩国、日本等大学入学考试都包含体育项目,这也是我国普通高考增设体育项目的重要依据。(4)普高考增设体育项目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从政策自身、政策执行机制、政策主体与客体、政策资源和政策环境5个维度对我国体育中考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政策方案本身的欠缺,政策体系的不健全,政策执行机制存在梗阻,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利益分歧,政策资源的短缺、不均衡,以及中考竞争性的加剧都是我国体育中考政策执行中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提出在体育中考的持续推进中应确立以发展学生体育素养为核心的政策目标,不断完善体育中考政策体系,提高政策自身品质;从高位推动,层层落实,健全教育部门的上下联动机制;加强对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寻求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在社会、学校、家庭间形成统一的"目标函数";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加大对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的持续投入。  相似文献   

16.
熊文 《体育科研》2022,(3):8-17
针对我国当下中考体育逐渐提高分值(乃至与主科同分)以及将体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改革取向的操作和实践问题而展开,涉及考试设项、平时成绩及“减负”“双减”等相关理论假定的困境或误区,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议题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及警示。认为:(1)体育中高考的设项难以与体育(及健康)关联,并存在操作性偏差。考试项目难以体现体育的实质及其多维目标,考试设项数量确立及选项、抽考等举措存在理论缺失和缺陷,“考什么”(考试项目)对“教(练)什么”导向失当及评价失灵。(2)体育中高考的平时成绩难以与过程性评价及体育锻炼关联,并衍生相关问题。这主要缘于平时成绩偏离常规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真实功能且缺乏公平性;同时,平时成绩的可能构成中,“平时表现”难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习惯及其他内在相关品质,“体育竞赛”和“体育素养”也均存在较大的弊端或局限。(3)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难以对冲文化应试教育及推进“减负”或“双减”。其中的认识误区为将一般性、适度的体育锻炼等同于高区分性升学考试压力下的功利性、极限式训练。提出:体育中高考应与体育相分离的根本原因为考试设项所具有的个体化、体能化、简单-片段化、标准化等特征,难以体现体育项目、体育教学所应有的内容及相关素养,甚至难以反映真正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课程不能“教什么,考什么”,是制约这门课程应试化及纳入中高考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依托《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析了中考体育的现状,结果得出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在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中考体育带来的应试教育,结论和建议中指出中考体育应增加测试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技能性强的项目,实施阶段性测试,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的测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2006年我国各省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招生中报名条件、考试的组织与管理、考试内容等问题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部分省(市)高校和中学的专家、教师进行了调查,探讨体育专业考试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体育专业招生考试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历史梳理、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中考体育计分办法的历史与现实等关问题进行审思,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研究指出:我国中考体育计分方式主要有合格制(即达标制)、等级制(三等制、四等制、五等制)与分数制(加分制与减分制)3种,各种计分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均有出现。2020年我国中考体育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分数制将逐渐成为主流,体育中考分值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在"双减"政策和体教融合政策等背景下,我国中考体育计分办法深化改革需要从考试项目与标准的难度博弈、分数评价与等级评价的优劣博弈、体育与其他科目的权重博弈3个维度进行思考,不断提高中考体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有效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如此才能真正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