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尽管张洁本人不承认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女性性别意识的复苏与觉醒是女性意识的内涵之一,又是丰富的女性意识内涵的出发点和前提。张洁把“女人”的自觉和“人”的自觉结合起来,呈现出对女性性别的自认与思考,对爱情婚姻实质的大胆探讨以及“双性和谐”的深层守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60年代是儿童文学普遍贫乏的时期,刘真作为那个时期为数不多的女作家,并且在其儿童文学作品中,能用女性的独特视角去关注儿童,用充满爱的母性情结去关怀孩子,是难能可贵的,使这一博大宽厚的母爱主题得到了升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5.
《寒夜》中母性过度体现为汪文宣与母亲强烈的情绪与心理的亲密连接关系。过度的、无节制的母爱控制了他的思维及家庭生活,使之具有依赖、敏感、消极的神经质人格特质。父性缺失则对汪文宣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其形成忧郁、焦虑、无所适从的人格特质,同时又限制了其人格中独立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的钟雨、梁倩等形象,刻划了新时期的女性特征、意识和生存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尽管张洁本人并不承认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使她“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平原 《红领巾》2005,(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9.
粱英 《文教资料》2011,(23):18-19
女性散文以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细腻的表现力,关注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命题,体验人生、感受自然、评价历史、观照文化、探寻现实。本文以张洁的散文创作为例,论述女性散文的抒情个性。  相似文献   

10.
普遍意识形态认为的伟大、崇高、博爱的母性爱 ,在另一方面就隐藏着牢固母性社会性角色分担的父权制意图。母性在父权制的母性主义 (motherism )旗帜下 ,很大程度上隐瞒了她的实际状况 ,诸如丧失主体、性奴隶化、孤独、无力等等。在女性主义领域里重新研究的“母性” ,区别于以往的普遍“母性”概念 ,女性主义首先解剖母性实体 ,而后重构新的母性概念。文章以孤独、无力的母性实体为中心研究四位中国现代女作家探讨母性的文本  相似文献   

11.
寻父主题是当代俄罗斯电影在艺术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它表现了俄罗斯电影人对当代俄罗斯社会问题的关注。结合相关影片对当代俄罗斯电影中寻父主题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寻父主题产生的内外动因进行分析,力求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梳理,提供它的基本概观,揭示内在特质,使大家了解其基本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2.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与张洁,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女作家;前者是19世纪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已经取得了时间的承认,作品也将流芳百世;后者是中国当代蜚声文坛的女作家.她们都出身于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性格一样执拗,又蔑视虚伪.读她们的作品和传记,首先让人感到,她们是一对——  相似文献   

14.
从沈从文的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对湘西文化的迷恋。然而随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回归,创作逐渐达到艺术的顶峰。文章试图从沈从文的文化选择入手,分析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海音是台湾最具实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关注中国女性的命运。旧时代女性和台湾五六十年代新女性是林海音作品重点塑造的两大女性群体,然而作者对这两类女性的塑造却表现出"反抗男权社会"和"向男权规则回归"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儿情结的形成与作家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莫言曾说,若想了解他就必须得看《丰乳肥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他的作品在文学以外的社会意义上给了我们关于人性、母性等方面的再一次启蒙,本文试述之。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讨父性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依据《爸爸,去哪儿》折射出来的当代中国父性教育缺位的主要表现,提出一系列有关父性教育回归的建议,呼吁广大爸爸们回归到家庭教育中来。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卫慧、棉棉以及当下一些美女作家对眼下商业化大潮中的各种欲望化的生存景观的津津乐道不同,她的作品呈现的却是一幕幕带有终极意味的女性悲剧性生存景象的关怀.她的"三恋"系列,通过对"性"与"母性"的书写,实际是在发现、质询、反省和探究女性主体意识的迷失,进而思索女性的性别境遇及其生命体验,并为女性的性别本体复归而呐喊。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呈现出三类主题,分别是找回失落的女性、寻找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新定位、建构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作品分别反映了这三种主题。同时,三位女作家在女性意识的觉醒上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