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社会,面对着大众传媒急剧膨胀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产品其直接诉诸感官的形象性、平面性、娱乐性等特点,对以追求纯粹精神品位的文学形成了冲击。由此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文学而成了大众传媒产品积极的消费者和拥护者。大众传媒与文学是否真的是水火不相容?面对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众传媒对社会影响力的加剧,大学的文学教育应当何去何从。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在文学教育方面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明显增强,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功能,既有积极的正面导向,也有消极的负面导向。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导向的负面效应,必须纠正人们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强化政府的调控手段,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作用以及重建新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时期多元化的媒介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大众媒体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面对大众传媒多元化的挑战,学校德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发挥校园媒体的育人功能。还必须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新闻传播自律、社会监督等各种形式,多管齐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4.
美国通过教育政策法规促进教育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成就平等、受教育者社会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基本实现了社会平等的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美国通过教育平等走向社会平等的发展策略,对我国制定教育政策法规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社会化重要内容之一的社会认知,自然也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全面正确地看待,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让大众传媒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党员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国家的希望,创新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与党员意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必将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推动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主体间性理论倡导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化,教育效果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中得到提升,并在"互动实践"中解决受教育者的现实难题。依托主体间性理论进行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了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提升了大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为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王勇 《教书育人》2012,(15):98-99
大众传媒是信息时代文明形式的重要因素。高校是知识和人才最集中、信息最活跃的地方,大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价值取向多元化,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变革感到振奋新奇,又对变革所带来的竞争感到手足无措。大众传媒作为大众文化引领者的角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力绝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大众传媒对其思想意识、价值观、道德观等产生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本文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介绍了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强化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添力。  相似文献   

9.
传媒媚俗与大学生媒介素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文化攻势,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特别在大学生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众传媚出现了媚俗化倾向。要使传媒对大学生教育发挥正面的作用,除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对媒体信息进行辨别与选择,尽量避免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大众传媒对体育及其文化的影响与发展也越来越显著。从大众传媒与体育及其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体育及其文化的影响,研究了大众传媒对体育及其文化的发展。通过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辐射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体育及其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更好地促进体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涵化理论是揭示大众传媒与受众价值观形成之间关系的理论,它指出大众传媒通过文化信息的传播,对受众价值观可以发挥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从涵化理论视角来看,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时代,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价值观形成与社会行为的选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随着社会的变迁,应重新审视大学生集体责任感等道德状况的评判标准;探究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平等和教育过程平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是指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存在的禀赋、兴趣和能力差异,差异性地配置教育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资源配置的补偿原则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后期开始,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媒体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以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众传媒正以其巨大的信息容量、迅捷的传播速度和无处不在的传播渠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准形势,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研究和应用,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和社会学实证研究与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状况、成因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新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具体思路.文章认为,政府积极干预、率先垂范在大学生平等就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协助配合是纠治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自觉地、有意识地引导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营造性别平等、就业公平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治本之策.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对于新疆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大众传媒与视听文化的崛起。影视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规避不良影视作品的消极影响,并充分利用好影视作品积极的载体作用,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二是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女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并为女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要优化大众传媒环境让女大学生获得更多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要健全良好的用人机制保证女大学生获得就业机会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在手机等"第五媒体"趋于流行之后,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力,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力愈来愈强大。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本文试分析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造成的影响,并本着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勇 《教书育人》2012,(12):64-65
大众传媒以其传播速度快、涵盖内容多、传递范围广等特点渗透到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已构成了大学生生存的一种客观社会环境,它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既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及其效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和取得的。因此,深入认识和把握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一、媒介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的数量、品种、规模和影响力正在加速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带来了较大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可以把社会认可的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等信息传播和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积极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