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曹雪芹著作论争中,自追寻所谓“原作者”、“原始作者”,所谓“年龄不够经验未足”和“性格不合”,所谓“作者曹、脂砚”,直到所谓“电子计算法”等等,一个共同目的:否定曹雪芹是“作者”。一个共同特点:缺乏有力的根据。这类“学术研究”的趣向个人费解。  相似文献   

2.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汉代王充《论衡·超奇》是中国古代首篇作者论,其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作者理论和作者批评理论.王充作者论的核心是“超奇”说,这既是对作者身份的确立和对作者价值地位的认定,又是对作者构成要素的高度概括.我们可从“述”与“作”、“尚用”与“尚文”、“精诚”与“虚妄”、“珍古”与“惜今”等角度发掘其作者意识和作者批评意识,从而为作者批评理论的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书”应当是书面记录的文字.属于“有字之书”,“言”、“意”应当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作者口头要表达的语言和思想。既然“书”不能“尽言”.“言”也不能“尽意”.那么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怎样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树立作者的本真形象呢?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要求。我们阅读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作者的观念、意识和情感,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感情表达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等,可以说,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个性的结晶。阅读作品,只有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进入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个性”领域。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作品中就会有某些“不确定”因素。有的作者故意在作品中留下某些“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确定”、去“补白”。换一句话说,作品本身的这种“潜在空间”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这篇习作的题目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论述的是人的“形象”问题。作者以丰富的知识,论述了各种形象的内涵,也说清了形象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性。文章视角独特,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作者在写法上有条有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例如,作者在文章开头就提出很有新意的“形象诉说”问题,然后用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作为事例,并作出归纳:“这是认真的形象。”由此推进,作者再论述“为执着而改变的形象”、“爱的形象”和“不负责的形象”等,在批评不正确的种种形象之后,也就是文章作出“破”之后,作者最后归纳中心论点,也就是简明…  相似文献   

8.
读书得间     
识字即会读书 ,但理解旨意却有不同的层面。“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是作者对作品得不到读者正确理会的埋怨 :“作者死了”是接受美学将阅读的主动权、主导权从作者身上剥夺的极端宣言 ,以个人的感受与文本对话 ,二度创作 ,作者本来的“其中味”并不重要了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传统的中国读书法 ,作者是“死了” ,但理会文本的内涵 ,不得不从“这个人”和“这个文本”入手。以上都有道理。到底怎样才算识得作者的真意呢 ?我说的“读书得间”便是方法之一。要看出文字的“间”———字面下深隐的含义 ,不要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上浅…  相似文献   

9.
在《祝福》的开头,作者给我们介绍“祝福”景象时,展示了当时独特的“新年”氛围,从作者所作的色彩描写上看,如果只单纯地把它看成是对当时环境的直接呈现,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表现,那就未免太简单化了。“祝福”原本是充满喜庆祥和的新年大典,和这种喜庆气氛相谐相称的自然景观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单以“灰白”、“阴暗”、“夜色笼罩”这些显示“灰暗”的色调来表现当时的景象?这显然有作者的意图。我们在领会作者在这里所作的色彩描写时,  相似文献   

10.
抓苍蝇     
小作者把捉苍蝇的整个过程写得活灵活现,我们仿佛也听到了那令人讨厌的“嗡嗡”声。小作者的用词也很风趣哦,“guest”“sang”“bad child”,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既生气又无奈的心情。小作者在作文中采用的拟人手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哦。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似乎有些偏激的表白开篇。然而,即使你对这些“激烈”的言辞再不满,在读完作者对其它动物形象化的解读后,也会在无形中进入作者的思维和叙事空间,加入对生长在塞北草原的马——“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的赞叹!作者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认识了马,马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进入了作者的生活。马的野性、奔放、不屈、进取,让正处于极度压抑中的作者感受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此时的马和它所象征的精神,已经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寄托,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叠化在了一起。品读此文,我们要欣赏的不仅仅是别具一格的行文,更有隐藏在内作者心深处的火一般的生活热情!  相似文献   

12.
善于把握今天,而把美好留给明天。这就是作者的发现,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把握的“度”。作者在文章开头就以老师布置作业时说的一个笑话,来阐述明天可期待,但今天更是需要把握住才有明天的幸福。作者在论述把“幸福留给明天”、“把轻松留给明天”、把“浪漫留给明天”和“把收获留给明天”这几个层次时,能正反互补,简明扼要,主题突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去思索明天的美好。作者强调“留给明天”,并不是消极等待明天,而是要积极创造明天,也就是要把握住今天。为此,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谈起,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文写旧北京春天的大风,把无形的风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完全得力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板书设计按课文的层次结构,分列了作者对风的“总写”、“分写”和“反写”三部分。课文开头,作者简略地总写了旧北京春天大风的起因和气势。接着,在主体部分,作者又细致地分写了狂风肆虐的各方面。这里,作者仿佛是信手拈来,姿意写去,其实层次井然,结构缜密。板书设计在这方面点明是必要的:先写“铺外的风”,是从“物”写到“人”;再写“屋内的风”,是从“人”  相似文献   

14.
考测点导航“言为心声”,作者写文章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流露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的人、事、物的态度的分析。“观点态度”,在议论文中指的是论点和分论点,在记叙文中指作者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在散文中指作者借助“形”所要表  相似文献   

15.
位置     
文章中的“她”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她”的成熟,“她”的可爱。所以作者在回忆中感慨良深,并学会在没有“她”的日子里,好好珍惜“她”所带给自己的一切。  相似文献   

16.
《黄河魂》是一篇观赏黄河壶口瀑布的记叙文。作者宗璞首先从参观前心中的疑虑写起“观景不如听景” ,担心看后“令人失望” ,这着实的入笔很快地引起了读者的认同 ,便急切地想跟随作者看个究竟。接着 ,作者描写了参观时看到的景象 ,听到的声响。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把河水比作“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 ,说它们奔向瀑布时是“昂首摔尾” ,来到壶口处是“前呼后拥” ,跌进深渊里变作“断鳞残甲” ,“化作腥风血雨”。这些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黄河水流经过壶口时奔腾湍急的样子 ,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伟大气魄的赞美。最后 ,作者抒发了观赏瀑布…  相似文献   

17.
怎样提高对诗歌的欣赏力?《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在这里,刘勰指出提高对诗歌欣赏力的关键,一是“入情”,是“见其心”;二是“沿波讨源”,使幽隐的显露。因为作者的创作,是由于“情动而辞发”,在“情动”中还含有他的“志”,是情志结合的。读者只看到作者的文辞,要通过文辞了解到作者的情和心,即作者的情志,才能提高欣赏力。作者的情志,不一定在诗里明白说出,  相似文献   

18.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9.
B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几嗤嗤地响着”)C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D可是作者却写动作(‘叨仔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3  相似文献   

20.
一、课件构思在教学初中第四册《古诗欣赏》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内容的设置上,分别安排了“作者小传”、“文体常识”、“写作背景”、“诗词释义”、“诗词赏析”、“学习指导”和“自测练习”几个单元。1.作者小传:对作者的生平做较为系统的介绍,着重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