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对推动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舆论导向作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重新审视这一刊物,研究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将有利于把握和促进中国现代史以及现代报刊传播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进步期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其期刊具有以下特色:第一,宣传新知识、新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编辑队伍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第二,百家争鸣,兼容并包,形成新的舆论氛围;第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第四,出版机构办期刊是这个时期期刊发展的又一个特点;第五,使用新式标点,采用白话文体,形式多样化;第六,新的时代,编辑人才辈出,新的时代,编辑人才辈出。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是中国化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时期,科学是引导这场转折的伟大旗帜之一,对20世纪中国化与中国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今天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体育多媒体教学也应在教与学方式变革中作出应有贡献.体育多媒体教学五个传播要素齐全,具有鲜明的传播学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传播活动.它建立了系统科学的传播过程,认识到体育教学是复杂的社会互动行为,肯定了其在多媒体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网络媒介的次生文化与传统大众媒介相融合的产物,弹幕电影无疑意味着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媒介的介入与影响,同时也透露出媒介融合环境下电影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的转变迹象。在传播学的视野下,通过考察弹幕电影的传播特征与互动模式,从观影方式与受众接受的层面探讨弹幕观影与传统观影模式的区别,并对弹幕电影的优势及弊端进行研究,可以更为客观和科学地把握弹幕电影的媒介特性以及它给传统电影带来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阐述经验之塔论、多模态论和建构主义论,提出传播学视野下的影视教学模式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构成,指出以此设计的教学程序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女性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民俗学语境,至五四时期,民俗学中的女性研究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本文试图从民俗学向度对五四时期的中国女性研究进行梳理,以探寻中国女性研究的某些特点与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8.
印刷媒介的兴盛与新文人出版意识的觉醒,使征文成为新文学传播的普适模式。这些征文一方面打破了新文学同人刊物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又设置着新文学的中心议题。而征文活动中读者大众的凸显,弥补了其他文学传播模式的缺失,极大地推动了文学大众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眼下似乎正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复兴的历史时期,从幼儿园近年来所发出的“读经”声到著名高等学府新创立的国学院,从越来越隆重的孔子诞辰纪念庆典到纪念黄帝的隆重仪式,无不显示出当代国人对于光辉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无限追忆和眷恋。这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打倒孔家店”、70年代的“批林批孔”和80年代开始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就迫使我们进一步追问:传统是什么?它是我们前进的思想包袱还是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中国要想走向现代和富强,是应该抛弃传统拥抱西方,还是固守传统拒斥西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民族体育文化交流基本可以达到全球化的理想传播水平,在体育的全球化传播技术的影响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本文以传播学视野作为研究背景,以民族体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进行分析,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增强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第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第三,有利于体育健身娱乐与休闲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高扬民主科学旗帜与改造国民文化心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新世纪发展先进文化,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仍是民主与科学,肃清封建主义影响、改造国民文化心态的任务尚很艰巨;必须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完善法制,崇尚科学,健全人格,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诗发生期,报刊曾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参与了新诗的诞生与发展,为新诗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在当下大众传播广泛渗透社会生活之际,既然有史为鉴,大众传播与诗歌理应能够进行再度的成功合作。在此,呼吁诗界加强传播意识,多渠道推进诗歌发展,促进诗歌传播学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这首先体现在对人的认识,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认识上;其次体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具备了世界视野,认识到了盲目自大、帝王君亲等落后观念;第三体现在众多有识之士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而选择了文学事业,这些选择本身就蕴涵着理性的力量。但五四新文学同时也相应地体现了某些非理性的因素,五四对个人价值的发现与推崇,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新的个人崇拜与偶像塑造埋下了伏笔。五四虽然带来了先进的世界视野,却也带来了对外来事物的过分崇拜甚至迷信,接受过多而消化过少;那么多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文学实际上过分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将文学与社会人生过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五四新文学的深远影响同时体现出了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因素,深入思考这两种因素的共存与纠缠对总结五四新文学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五四时期妇女运动史的研究取得了大批的成果,但比之于该时期其它专题研究,差距甚大,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和提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国故”所蕴含的存疑与平等意识,明显地汲取了五四民主精神;“整理国故”所采用的实证主义方法,体现了五四的科学精神;“整理国故”与“文学革命”有机互动,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内涵;“整理国故”的思想主旨是创造新文化;“整理国故”虽有偏差,但其本质与主流同五四新文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与普遍认为的五四新学执着艺术美的追求相反,在其主流的学观念建构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存在的困境决定困境的存在。在势必面对的“新”“旧”对立中,所要抛弃的不可能仅仅是或“载道”或“游戏”的内容,而必须连带以几近纯熟的“美”的形式;在向未来的“为人生”抑或是“为艺术”的论争中,同样潜隐着“载道”与“游戏”的阴影。基于这些多少有点人为的二难对立中的思考本应导向或对“美”的恐惧,或对“美的偏执,从而为所谓的艺术之美留一点空间,但“科学”的理想与沉重的时代都没有备下真正的艺术殿堂,“美”在激烈的论争和偏至的主张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为中国人所接受,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五四运动的爆发,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进步与成长.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知识分子指明了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发性,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的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中,现代新儒学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重建正可以说是接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发展链条之中具有紧密联系的有机环节.因此,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的论断都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