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富 《文教资料》2009,(26):107-109
"共赢"国际战略观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从隐性到显性再到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邓小平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大胆突破传统国际战略思想观念,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初显国际战略观的"共赢"色彩;江泽民的"世界多样性"理论,将邓小平隐性的"共赢"国际战略观发展为显性的"共赢"国际战略观:胡锦涛的建设"和谐世界"主张,则是对"共赢"国际战略观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立足近现代中国的实际并分析世界大势、把握世界格局,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若干思想主张: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力量的必然选择;国际统一战线应尽可能地具有广泛性;应区别对待国际统一战线中的不同力量。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同毛泽东、邓小平以及江泽民的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一贯立场。同时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秩序、世界秩序与世界新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秩序指的是国际社会中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通常 ,国际秩序体现着一定的国际格局以及大国的利益和价值观 ,因而任何关于国际秩序变革的主张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和理论取向。通过辨析国际新秩序、世界秩序、世界新秩序等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内涵 ,有助于揭示国际社会日趋复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环境安全是一个越来越被众多国家重视的世界性问题,其本身具有的合作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一国内独立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是中国实现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对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的展望即中国环境安全战略分为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应首先发展国内战略,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展环境外交,促进国际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美国正企图建立一国独霸天下,主宰世界的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大力推行“全球价值观”;北约战略新概念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体现了美国的新全球军事进攻战略。这是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与清醒认识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切实捍卫国家主权,世界才会有公正、合理可言。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表明了中国愿意担当负责任大国的角色,在积极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的同时,推动国际秩序的变革。和谐世界观是对前三代领导集体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于推动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和谐世界建设的总目标下结成最为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主张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美国正企图建立一国独霸天下,主宰世界的国际“新秩序”。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重挑战;美国大力推行“全球价值观”,北约战略新概念和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体现了美国的新全球军事进攻战略,这是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与清晰认识的,发展中国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切实捍卫国家主权,世界才会有公正、合理可言。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期,美国的政治、经济已经与英法德俄等世界大国比肩,但囿于传统的国际秩序,美国的国际影响尚局限于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借助灵活的外交战略,运筹帷幄,“一战成名”,主导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调整。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将其“国际理想”付诸实践,倡导国际和平,主张“民族自决”,影响了国际政治近百年的战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对国际战略环境的认识上,坚持和深化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思想;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国际战略的总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国际战略的政策理论。在上述三个方面思想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从国际战略环境、对外战略的基本主张和对外战略的政策理论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的对外战略.讲话提出的在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以及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等,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的演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文化与自然的矛盾的有机统一。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世界各种文明的互动交融和冲突排斥日益突出,由于文化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取向有重要影响.导致现实世界的价值主体多元化与生态要求一体化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就成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前提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基本方略是和谐共存共荣.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精神生产力理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主张。它包括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各国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江泽民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眼光,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国际战略构想。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江泽民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国际战略构想的客观依据、主要内容及其对新世纪的中国外交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就国际背景而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是基于对核战争的后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苏联解体的教训和世界和平运动的高涨等国际因素的考量.就国际战略而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不同于"霸权控制式"、"武力征服式"、"大国扶持式"的新型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和谐世界是一个表里互动、内外相通的序列构造;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个珠联璧合、有机统一的活性整体.  相似文献   

16.
和谐世界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人类共同意愿的国际秩序新构想和新范式,必将对未来国际秩序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立和谐世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民族问题的挑战,极端民族主义便是主要障碍之一。只有铲除极端民族主义滋生的土壤,促进世界各民族和谐相处,才能维护世界的共同安全与持久和平。  相似文献   

17.
国际竞争力研究属于战略管理范畴,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是指学术职业为了在国际学术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以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从高深知识的资源存量、资本增量、流向和国际声望、作为支持产业的高等学校、高深知识的生态等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出发,提升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有五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即高深知识的差异化、学术职业权力的优先化、学术职业伦理的普适化、社会利益的长远化和学术职业生态的和谐化。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是我国领导人新近针对当前世界各种不和谐现象提出的理论主张,但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此,也参照了国内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谐世界概念的哲学基础是传统的和谐思想和现代双赢观以及天下无外原则.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在内容上具有重叠共生的地方.因此和谐世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扬的产物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贯穿于理论、实践、经验之中,存在于形而上、社会制度和当前的实践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指导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9.
王建强 《广东教育》2005,(11):38-39
1.应加拿大总督克拉克森和墨西哥总统福克斯的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8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上述两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2,9月1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胡锦涛指出,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问题”是1931-1945年间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讨论的重点之一。学会会员在“中日冲突”的问题上,先是主张忍让,继而主张抵抗,继而主张彻底打败日本。这种态度上的演变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及世界局势认识演变的结果,也与列强的对华政策和对日本扩张所持的态度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