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苑茶座     
幽默与漫画教师说吻一位大学教授给学生讲道:“古时候‘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一学生问:“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小品的‘品’是不是三个人在一起接吻?”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我看‘品’还好解释,兵器的‘器’呢?是不是四个人在一起和狗接吻?”全班笑成一团,教授摔书而去。文明用语老师批阅小新的周记,周记里写道:“考试不及格,我说是爸爸遗传造成的,爸爸骂我‘嘣嘣’!”“嘣嘣”究竟是什么意思?老师大伤脑筋,于是把小新找来问。小新说:“老师让我们文明用词,写‘放屁’不太文明,所以用了‘嘣嘣’替代。”…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聪明绝顶老师:“请你回答‘三言两语’是什么意思?”学生:“就是共说五句话呀!”  相似文献   

3.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真能“创造”数学(或“再创造”)吗?我想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只有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主动地学,有兴致地学,才能取得教学的成功。因此,在  相似文献   

4.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5.
解詞的教訓     
教师说:“‘似乎’是很象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造句曰:“我似乎我的媽媽。”教师說:“‘永垂不朽’是精神永存的意思”。学生抄下来了。他日写信給在部队里的哥哥说:“祝你永垂不朽,”教师說:“‘波澜壮闊’是大規模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龙国莲 《湖南教育》2004,(10):29-29
说话作为一种语文能力,它与“读”“写”“听”并肩而立。吕叔湘老先生对“语文”的含义作过明确说明:“‘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又说:“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可见,口语教学不容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努力构建学生口语训练的平台。一、普通话语音训练普通话语音训练是口语训练的基础。因此,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普通话声、韵、调的辨正与轻声、儿化规律。当然,仅仅停留在课堂是不够的。学生在课外环境下大多数仍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新编初语教材第一册课文中有一则对对子的故事: 有一次,寿老师出了个题:“独角兽”。同学们有的对“四脚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听了只是摇头。鲁迅对了个“比目鱼”,老师这才面露笑意,要他说说这样对的理由。鲁迅答道:“‘独’有‘单’的意思,但不是数字,所以不能用数字来对;而‘比’有‘双’的意思,也不是数字……”老师听了频频点头,连连夸奖:“对得好,讲得也好!” 读了上述故事,联系我们的作文教学,感爱颇深。 首先,私塾对对是一种能力训练。提起私塾,人们往  相似文献   

8.
章校长和杨教导主任听了李老师的三堂历史课。课后,向李老师提了几点意见,其中有这样一条:“教者备课是充分的,从上课开始到下课止没有看一次课文和备课笔记;但由于讲的内容太多,没有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启发学生思考,形成教者一人活动的‘填鸭式’的教学的偏向;同时,又因讲得太快,学生不容易掌握知识,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第二课和第三课提问时,每堂都只有两个学生举手,回答得也不完整。”李老师很不开心,红着脸,怏怏的说:“‘梅兰芳唱戏’,‘戏’唱得再好,看戏的人不识戏,就成了问题。我很怀疑,是梅兰芳的‘戏’唱得不好,还是看戏的人不识‘戏’呢!”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是假的!因为课文中先说:‘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3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但后来课文中却说:‘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妈妈提这桶水就很费力,孩子怎么能这样轻松地提走呢?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我校语文组教师听一位步入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教学第二册《浪花》一文的公开课。面对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教者开始显得有点怯场,板书中将“篮子”写成“蓝子”也没有发觉,这时一名男生举手说:“老师,您把‘篮’字写错了!全班大多数学生圆睁双眼,用怀疑的目光望着他,似乎在说:“老师也会写错字?”青年教师此时才发现,他惊而不乱,因势利导:“你说得很对!篮子原来是用竹子做成的,篮子的‘篮’字应是‘竹’字头,感谢你给教师指出了错误,欢迎大家今后给老师指错。” 想不到这一表扬,学生竟像服了兴奋剂一样来了劲,一个个睁大眼睛细看老师写的每一个字,侧着耳朵  相似文献   

11.
巴士卡里雅曾经说过:“教师首先不是教师,而是人,有爱心的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必须有爱生之情,审时度势地运用教育机智进行艺术调节。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就义诗》时,把“还有后来人”误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而任课教师却神态自若。她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这位同学念的意思并没有错呀?”经她这么一说,教室里静了下来。她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亲切地说:“当然…  相似文献   

12.
开心笑话     
特长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问小百事通:“你能解释一下‘特长’的意思吗?”“能!”小百事通十分神气地说,“特长就是特别的长处。”老师说:“对,你现在能用它造个句子吗?”“能!”小百事通又十二分神气地说,“我叔叔的头发和指甲都特长!”  相似文献   

13.
有位教师在教学《石灰吟》这首古诗时,一学生突然问:"老师,我们习惯说‘粉身碎骨’,可这句诗中却用‘粉骨碎身’,这里的‘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是不是一样呢?为什么要用‘粉骨碎身’呢?"刹那间,教室里寂静无声,教师略一思忖后,笑着说:"谢谢××同学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老师上课,叫学生把《木兰诗))齐读一遍之后,便提问了:“‘唧唧’是什么意思’? “织机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鸟叫声。庸朝诗人王维《青雀歌》写道:‘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下节课张老师因公出差,李老师来代课,齐读课文后也提问道:“‘唧唧’是何意?”“鸟叫声!”学生齐声答道。“不!‘唧唧’是虫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校的王老师上公开课。他沉着老练,胜券在握,一切都按照预先的课堂设计正常进行。但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道:王老师,黑板上的“蘸”字写错了。王老师一面当即纠正,一面表扬了这个同学。事后,很多人都夸奖这个学生的严谨学风和敢字精神,也有的同志开玩笑地说:“这位同学真不应该在稠人广座之中‘将’老师的‘军’,‘挑’老师的‘刺’!”  相似文献   

16.
教英语的王老师讲课很幽默,他鼓励大家在课堂上多讲英语,即使讲错也没关系,于是同学们都很积极地讲着中式英语,闹出好多笑话来。这一天又上英语课了。“Moneyorlife?”王老师说,“就是‘要钱要命?’的意思。”“Wantmoneyno!Wantlifeone!”小明跟着说。王老师疑惑地看着他。“就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意思。”小明说。“哦!”大家觉得很有道理。“可是老师……”小红提出了疑问,“英语中是这么讲的吗?”王老师微笑着说:“这要看遇上什么样的贼了。中国的贼就可以听懂,如果是美国的贼就听不懂了。”“哦!”大家都点了点头。小军悄悄地…  相似文献   

17.
欢乐便利店     
抬错了体育课上,老师说:“大家听我口令,‘一’就抬左腿,‘二’就抬右腿。明白吗?”“明白。”“好。一!”大家都抬起左腿,只有一个同学抬起了右腿,和旁边同学的左腿并在了一起。老师大声说:“是谁不听口令,把两条腿都抬起来了?”爆笑指数:(郭欣雨)马丁·路德·金学生甲:你知道  相似文献   

18.
幽默     
释义 一位大学教授对学生讲道:“古代‘吕’是接吻的意思,口对口,很形象。”其中一学生问道:“如果‘吕’是接吻的意思,那么‘品’字又怎么解释,三个人在一起接吻吗?” 教授正待发怒,又一个同学起来说:“我看‘品’字还好解释,‘器’字呢?四个人和一只狗在干什么?”  相似文献   

19.
轻松一刻     
李钊 《地理教育》2004,(4):68-68
不肯借找我数学课老师讲多位数加减法。老师:“多位数的减法,先将被减数和减数上下数位对齐,然后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减十位数……遇到低位数不够减时,就向高位数去借。”这时坐在最前排的一个小同学立即举手发问:“老师,要是高位数不肯借怎么办呀?”老师连想都没想就果断地说:“不肯借找我!”转折连词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有学生立即说:“我家到学校只转几个‘却’,而到外婆家要转几个‘但是’。”钾肥生物课上,老师大讲钾肥在…  相似文献   

20.
一次,我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挑山工》。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问题提出后,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说:“‘我’与‘挑山工’四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买青竹杖时相遇的,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前歇息时相遇,第三次相遇是在半山的五松亭,第四次是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交货时相遇。”可以说这位学生回答非常完整,没有什么漏洞。教师给予肯定后,正准备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时,另一名学生把手举得很高说:“老师,我有问题。”教师只好停下来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