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即”与“既”这两个会意字,形体一半相同,读音仅是声调的差别,所以常见报刊上把它们搞混。如例①……同学们惊奇了,即而热烈地鼓起掌来。(《光明日报》1985年5月15日《我教老师讲普通话》)例②很遗憾,转得晃悠悠、晕乎乎,十有八九要摸空,既使摸着了,福耶?祸耶?天晓得。(《中国剪报》1992年10月24日四版)例③他们  相似文献   

2.
即与既,读音、字形都相近,容易混淆。其实只要弄清这两个字的构造。我们就不会误写误用了。即,在甲骨文里,左边是盛满食物的“豆”(古时盛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人靠近它。由此可知, “即”.的本义是靠近去吃东西。古时君主登基称“即位”,就是“靠近”(走向)君位;又如称“就座入席”为“即席”,成语有“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  相似文献   

3.
即既(jí)字的左边是一个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古人席地而坐),面向食物,本义是“就食”。引申为“接近”“靠近”。现在还有成语“若即若离”,意思是“像要接近某人,又像要保持一定的距离”。(jì)字的字形和字义可以跟“即”字联系起来记认。那个跪坐在食器前面的人把脸向后转过去,表示“吃饱了”。引申为“完”“尽”或“已经”等意思。古书中有“食既”(吃完了)、“言未既”(话还没说完)等用法。“即”和“既”@李乐毅  相似文献   

4.
李言新 《广西教育》2007,(11C):28-28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  相似文献   

5.
"即"和"既"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同学们不易分清,经常将"即使"写成"既使",把"既然"写成"即然"。"即"和"既"在古文里都是会意字。它们的左边表示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博物馆“走进吉祥”展厅里,展出了一幅绘有“三多”吉祥图案瓷器的照片,旁边的介绍文字中说:“‘三多’指的石榴、桃子、佛手,是中国的三大吉祥果。这三种吉祥果  相似文献   

7.
即通常是就是的意思,比如华夏即中国。有时它只当就讲,如海湾战事一触即发。它还可以作接近、靠近解,像可望而不可即,是说可看到而不能靠近;若即若离则说又像接近又像分离的情形,常用于两者关系的不近不远,不亲不疏。即还常常用在当下、目前的意思。常见的有即日、即时、即期等词语可作这种解释。即也有接触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孟刚 《甘肃教育》2011,(3):21-21
“既”与“即”,字形相似、音调不同,人们在使用中常常会把它们弄混。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它们呢?  相似文献   

9.
“即”和“既”,就字形讲,左边相同而右边不相同;就字音讲,音同而调不同。可是在使用时有人常会弄错: 有把“即使”写成“既使”的, 有把“既然”写  相似文献   

10.
“即”小弟走出自己的家门,在字典大院里溜达,他低着头闷声不语,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他在路边看见了一颗石子,即狠劲把石子一脚踢了出去,石子穿透一片树叶,  相似文献   

11.
不少同学在写作中常常将“即”与“既”混淆,怎样将它们区别开来呢?这里介绍五种方法。一、从读音上区别“即”读作“ji”,阳平;“既”读作“ji”,去声。两者不知用哪个时,阳平的写作“即”,去声的写作“既”。二、从词义上区别  相似文献   

12.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3.
一日闲暇,读《拓荒者的追求》(见《现代技能开发》刊1997年4月号),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为了/让身后是一片绿洲/既便/洒下殷红的血”。对诗的本身我不敢饶舌,单从上面的句式结构和含义上看,似属一种让步假设的变序复句。如若判断不谬的话,那“既便”应写成“即便”才对。对于“即”与“既”,我们并不陌生。在技工教材《语文》的综合练习五中曾有过专门的训练。为了避免个别同学在使用时再出现差错,有必要对它们的本义及引申线索进行探求。《说文解字》云:“即,食也”。从甲骨文的形体看,左边是一个盛着食物的器皿,右边则像…  相似文献   

14.
"即"与"既"     
  相似文献   

15.
<正>影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最简单直接地模仿生活的艺术,往往融合了多种美的基本形态,集光、影、声、画于一体,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带给人鲜活立体的视听感受、美学趣味、思维启迪和情感体验。儿童接受影视的障碍小,兴趣浓烈,将影视融入教育,或将影视的多元化艺术表现形式迁移到教育教学中,一定是最利于教化的,也是最合乎童心的。  相似文献   

16.
周敏同学问:“《故乡》一课写‘我’的内容也很多,但主人公为什么不是‘我’?”辨别一篇小说的主人公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物与主题之间的关系。《故乡》一课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见闻与感受,既写出了故乡的黑暗现实,又写出了在故乡生活的人(闰土、杨二嫂)的深刻变化。“我”热爱故乡,又对  相似文献   

17.
一、笔画的概说汉字是由不同笔画交错构成的,构成字形的各种形状的点和线就是笔画。笔画是汉字形体结构的基本要素。写字的时候,由落笔到提笔,叫做“一笔”或“一画”。汉字的基本笔  相似文献   

18.
2003高考语文全国卷第2题为判断错别字题,难度适中。B项“伶牙利齿”中的“利”应为“俐”;C项“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为“韪”;D项“通谍”中的“谍”应为“牒”;A项无错别字,应作为选项。但不少考生未选A项,误认为A项“可望而不可即”中“即”用错了,应为“及”。由此看来,辨析一下成语中“即”和“及”的用法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我们学习经济常识时遇到的两个比较难理解而又十分重要的概念。搞清楚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规律和国家采取的对应措施。一、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与联系1.二者的区别(1)含义及实质不同。通货膨胀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  相似文献   

20.
学习初中物理.不少同学对属性。特性这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辨别不清。或含含糊糊支吾其辞,或件其自然混为一谈。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属性与特性有如下三大区别。属性是物体本身的国有性质,木随物体的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特性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质,外部条件变化时一物质待性也随之而变化。如: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等外部条件改变其质量保持不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的确定原来受特定条件限制,特定条件失去或改变,密度就会随之改变。物理课本密度表中各物质的密度值都是常温、常压下的数值.一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