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凡教低年级的老师都知道,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一部分儿童明明不会回答,但看到别的同学举了手,自己也忙举起小手。他们果真被提问到,那是可以想见的。碰到这种情况,怎样处理才好呢?我在实习期间,是这样做的: 一般地,我尽量避免让这些同学起来回答问题。由于心理因素,这些儿童举手有共同特点:手举得低低的,头不敢扬起来。因此,我很少提问他们。偶而提到他们,造成“卡壳”,我也从不发火,而是说:“××小朋友刚才想好了,一下忘记了,请先坐下,注意听别的小朋友回答……”这个孩子会立刻平静下来,并注意听别的孩子的回答。课后,我再通过单独谈话,要求他们以后做到: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想好时不举手;想好了再举  相似文献   

2.
肖玲 《广西教育》2012,(21):35-3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是一切思索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课堂上的提问多数是教师的“专利”,“问”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次上,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怎样提问有效、怎样提问巧妙,  相似文献   

3.
李茂 《今日教育》2012,(Z1):44-47
策略课堂上面对学生沉默的九大策略高中阶段,学生在课堂上越发沉默,大家都不回答问题,也不提问题,不发表意见。面对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减弱学生的恐惧感学生不提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惧怕,害怕自己出丑,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笨。他们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不敢提问;对于老师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内容,如果自己没听明白,也不敢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认真对待学  相似文献   

4.
杨娜青 《教师》2010,(3):82-82
如今学校独生子女居多,在人面前喜好表现,生怕比别人差。课堂上老师一提出问题,他们就不假思索地举手,但是常常答非所问,或者一门心思争发言,全然不顾别人的回答。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同时也影响了别的同学思考。如何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以下是笔者经过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几个策略,在此提出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秀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竞赛课”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老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其二,信息反馈失真:少数尖子生代替全班同学,中、差生的问题被掩盖,教师自以为教学效果好,其实不然;其三,信息沟通受阻:有的同学虽然举了手,但被老师一点名站起来,心里就慌,回答问题发挥不  相似文献   

6.
自上学起,我就不喜欢发言,每逢老师提问,尽管我能回答,也想回答,可总把头埋得很低,生怕老师叫到我。不为别的,只怕说错了在同学面前丢脸。于是,我习惯于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直到有一次……那是上语文课的时候,课上到一半,忽然静了下来。不用说,肯定是老师提问了。老师锐利的目光在我们头顶上来回扫着。我抬头一看,很多同学早已把手高高举起来了,怎么老师还在四处“扫描”呢?我赶紧把头埋得更低。这时,老师说话了,她的语气很和蔼:“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愿意回答?勇敢地举起手,答错了也不要紧。”看着书上预习时写下的字迹,我忽然有了一种举手…  相似文献   

7.
不提问或很少提问学习上的差生,这几乎是某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现象。每上一课,他们叫起来作答的,总是那么几个“尖子”。问其原因,回答是:“尖子学生和老师配合得好,差生配合不上。”这话说的或许是实情,但其做法却是应当改进的。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只要老师提问,同学们就立刻收敛自己,生怕老师点名,更不用说举手发言了,为什么对答问这么愁,那么怕?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这既是同学们学生能力的问题,也是学习习惯和答问心态的问题。我们要明白:在课堂上回答提问,不仅是在检验听课情况,也是在检验一个人的素质。答问不仅仅要有良好知识基础,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陈光敏 《课外阅读》2010,(11):125-125
很多同学升入初二后,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怎样在初一时打好数学基础,我认为应从“重视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对类似问题归纳总结”、“收集自己经常出错和不会做的题”、“积极提问讨论”、“注重实战经验的培养”几方面抓起。通过这些方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消除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数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及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提问是支持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中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研究发现课堂提问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优化提问策略。重视学生回答后教师的有效追问、学生答问前要有等待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思考回答问题、提问尊重学生差异四个方面的提问优化策略,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1 “问答式”课堂教学的弊端可喜的是 ,那种以教师为中心 ,完全“灌输性”的、“独白式”的数学课堂教学现象 ,目前已经很难见到了 .但是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又多呈现为一种典型的“问答式” .在它的支配下 ,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 ,学生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 .一学生被指名答问时 ,教师有时候还连续地补充追问 .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只做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 ,而后自己补充讲解 ,再提下一个问题……这种“问答式”教学 ,表面看去 ,学生似乎在主动学习 ,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去代替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一是进行思想交流,减轻差生心理负担。教师要多找差生谈心,了解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解答他们所遇到的难题。同时,鼓励他们与别的同学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其进步信心。二是摒弃不科学评价标准,并创造条件,让差生的优点得以显露。教师对差生的转变要及时予以  相似文献   

13.
答问的艺术     
一、对孩子答问表态的策略“提问——回答”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表态直接关系到答问的展开。一个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粒石子投进水中,立刻会打破水面的平静,激起层层波澜。幼儿为了答问而积极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找答案。当有幼儿答对时,如果教师立刻予以肯定性的表态,那么其他还在思考的孩子就会“共享”这个答案而放弃努力。当有幼儿答错时,如果教师立刻予以否定性的表态,那么不仅令当事者扫兴,而且这条思路也会立即被堵截。显然,过早的肯定与否定都不利于孩子们充分思考,最好的方法是在幼儿答问的初期不作判断,只是用热情的口吻给以回应,如:“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听听别人是怎样说的。”这样做是为了维持一段必要的不稳定状态,使发散性思维活动得以延续,从而引导幼儿各抒己见,甚至引起辩论。这种做法能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求知的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清晰、确切的答案。那种急于追求正确答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因而他们有权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然后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释疑解惑。因此,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或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既可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养成他们多思善问的习惯。一、鼓励学生质疑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敢提问、都能提问、都会提问,这就  相似文献   

15.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表现及结果的反应和处理。其实质是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所反映信息的回馈,是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理答的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怎样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提高理答的质量,本文提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连篇累牍的教学论文中,人们讨论较多的是有关教师提问的话题;在听课、评课时,教者、评者注意较多也是教师提问的情况。至于答问———教师回答学生问题,普遍关心、重视不够。其实与提问相比,答问的重要性毫不逊色,它也是一门艺术。《礼记·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这就说明“待问”———即答问要讲究科学性、艺术性。要真正达到这一境界,答问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点拨原则长期以来,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教学的目标由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变为单一的培养应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对后进生.要坚持“一多”、“两忌”、“两适度” 所谓“一多”是指多优先。一要对差生优先提问。教师心中应该有差生,对差生应优先提问.让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还应该鼓励差生大胆发言.答对了给与表扬、肯定.答错了切勿指责。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使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提问中常见差生答非所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一、怕。课堂答问是一种即兴讲演,学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思考(问题)——回忆(知识)——组织(语句)——回答(问题)这一程序来完成。这是对学生  相似文献   

19.
正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里,通常都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形式化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教师会问:"刚才的数学问题讲完了,各位同学还有没有问题?"这时底下没有一个学生提问。教师就会说:"好,同学们都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开始下一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掌握了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而是代表他们正在以被动的方式学习,他们目前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彩迭出的课堂提问往往能使课堂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课堂提问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引领学生形成对学习问题的一系列“疑惑”。造成认知上的“不平衡”,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知与旧知的牢固联系。课堂期待“高质量”的提问,本期反思录——“高质量”提问的本源性思考,带来的是为什么要“问”,如何设计“问题”,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等关于提问的最基本的思考,希望有助于广大教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