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海燕 《中国德育》2006,1(1):77-77
郑振铎的《鸬鹚》是一篇动静结合、节奏感很强、有着山水泼墨意境的文章。“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人、湖、鸬鹚都平静得像一幅画;随着“渔人拿竹篙往船舷上一抹”,小湖的平静打破了,鸬鹚入水、出水,渔人不再吸烟……小湖一派喧闹景象;夕  相似文献   

2.
《鸬鹚》一文,按捕鱼前、捕鱼中、捕鱼后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的经过,以及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平静的景色的变化,表现了小湖自然环境的宁静优美及渔人快乐的心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语言,领略美的意境,培养美的情操。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因为学生对鸬鹚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在板书课题后,首先出示有关鸬鹚的幻灯片,对鸬鹚作以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去阅读课文:1.课文主要描述了什么?2.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3.捕鱼前后湖面有什么变化?4.课文…  相似文献   

3.
《鸬鹚》描绘了江南水乡傍晚湖面景色的静态美,以及渔人赶鸬鹚下水捕鱼时湖面的动态美,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理想的教材.一、图文结合,欣赏静态美.教学开始,教师指导学生按湖面顺序观察图画.提问:图中画了哪些景物?学生说出图画中画了湖面、渔船、稻田、渔人、垂柳,鸬鹚等景物.教师再指导学生看课文,提问:课文中哪部分写了图上所画的情景?(学生指出是第一部分)教师再提问:课文怎样描写画上的景物?学生回答:(平得像一面镜子的)湖面,(又窄又长的)渔船,(一望无垠的)稻卧(悠然吸烟的)渔人,(几棵)垂柳,(灰黑色的)鸬鹚.最后结合上面的词语再观察图画,思考:你认为这里的环境怎样?给你  相似文献   

4.
《鸬鹚》一文描写了湖面、渔夫、鸬鹚,造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既有水墨画的静态美,又有舞蹈的动态美,音乐的节奏美。静态美。课文第一段描绘了湖面的静态,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文章依次描写小湖、垂柳、稻田、渔船、渔人、鸬鹚。“没有什么风”“平得像一面镜子”,可见小湖的平静。“一望无垠”写出了空间的广阔,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谧。讲船、人、鸬鹚的静谧:船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 ,想象渔人利用鸬鹚捕鱼前后小湖的景色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学习品析词句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弄清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又回到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想象鸬鹚捕鱼时的情景。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widows98和 powerpoint操作环境、教学光盘。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 .理解课文内容 ,想象捕鱼前小湖的景色 ,培养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6.
《鸬鹚》一文叙述了江南水乡傍晚平静的小湖上,由于渔人驱赶鸬鹚下水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宁静,随着捕鱼停止,小湖又恢复了平静的美景。作者通过描写湖面、渔夫、鸬鹚,造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既有水墨画的幽静美,又有舞蹈的动态美,音乐的节奏美,是审美教学的好教材。教学时,应抓住文中的美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郑振铎的《鸬鹚》,在我教了三届的旧教材中是这样的: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几只又窄又长的小渔船浮在湖面上。近处的一只小渔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等待命令的士兵。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上一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鸬鹚》有一句:“··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鸬鹚》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写的,原文中那一句为:“··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该文选入1987年小学《语文》第九册时,并没有将“忽然”改为“只要”;而现在改成了“只要”,改出了毛病。课文中所写的,是作者亲眼看到的景象,而不是想像出来的。事实上,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所叙述的渔人驱赶鸬鹚下水、鸬鹚捕鱼的情景、渔人的忙碌、渔人停止捕鱼后喂鸬鹚吃…  相似文献   

9.
一、指导看图想象说话 1.看图说话。先让学生确定恰当的观察顺序,然后要求学生按由远及近、由小湖到岸边的顺序,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想象说话,体会意境。先让学生根据垂柳的枝条、平静的湖面及湖中的倒影,去想象天气情况,包括蓝天、白云、太阳和风等;再根据渔人的神态、动作以及鸬鹚站立的姿势,想象渔人当时的心情,最后把图上的景物结合起来,去体会图画给人以静的整体感受。二、品词析句学文悟法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让学生自读课文,分析湖面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原因,弄懂课文是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顺序,描写了湖面由平静到不平静,最后又恢复平静的变化过程,从而理清了作  相似文献   

10.
《鸬鹚》(第九册第1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以时间的推移和鸬鹚捕鱼为线索,描绘了水乡渔人劳作之景和秀美的山水,表现了渔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根据看图学文特点,教学这课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发掘画面和课文中“美”的因素。通过观察、阅读、分析、想象,充分展现学生观察画面和理解语言的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从而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静——动——静”的过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认识过程中,发  相似文献   

11.
一次执教《鸬鹚》一文,笔者尝试着和学生一起赏析课文遣词造句的特色。欣赏完作者的动态描写后,吴磊同学突然举手发言:“老师,我想课文第三节的‘渔人……又把它(鸬鹚)甩进水里’这句话的‘甩’字用得不确切。因为渔人是非常爱护鸬鹚的,用‘甩’字从感情色彩上分析好像不能反映这一点。‘甩’字能不能改为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鸬鹚》这篇课文构思新巧,意境和谐,文章虽短,但韵味隽永,十分耐读。全文共七个自然段,以鸬鹚的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共五句话,分别描写了湖面、岸边、渔船、渔人、鸬鹚等景物和人,用极简练的语言点出了景物和人的特点;第二部分(2至5自然段)写鸬鹚下水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渔人赶鸬鹚下水,再写鸬鹚捕到鱼怎样上船,渔人怎样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以及鸬鹚不断地跳上来,渔人繁忙的情景;最  相似文献   

13.
《鸬鹚》一课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以及随着鸬鹚捕鱼,湖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课文语言明快,是一篇融静态美和动态美为一体的写景文章,是陶冶学生爱美情趣的一篇好教材。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意境美,推敲语句欣赏语言美”。通过“巧设板书,读中品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陶冶爱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鸬鹚》一文描写中最大的特色是动静结合,而更值得欣赏的是,在这特色之中还有特色。其一,文章以静着眼,又以静收尾。课文开头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这样一写,便把时间定格在黄昏时分,且是个无风、平静得令人陶醉的黄昏。紧接着,通过对垂柳、小船等的描绘,给人以安谧、凝结的画面之美感。而后是渔人与鸬鹚一连串的动态描写,到课文结尾,又道“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这样由  相似文献   

15.
冯尊华 《文教资料》2006,(8):128-129
《鸬鹚》是根据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的《鹈鹕和鱼》一文的前半部分内容改写的一篇看图学文教材。文章以优美的语言叙述了鸬鹚捕鱼的过程,突出表现了小湖由平静到不平静又恢复平静的状态过程,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恬静的自然风光,表现了渔人的忙碌和欢欣以及满载而归时的轻快、  相似文献   

16.
一、分享宁静 引“一抹”师 :上节课 ,我们学了第一节 ,是不是让你感到一种宁静的美丽和美丽的宁静呢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种宁静和美丽 ,读第一节。(边读边出示课件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和五句浓缩相关内容的短语—— (1)渔船浮在湖面上 ;(2 )湖面平得像面镜子 ;(3)岸边垂柳和稻田 ;(4)渔人悠然地吸着烟 ;(5 )鸬鹚列队待命。然后 ,学生站起来自由读、尽情背 ;接着 ,在教师引导下调整语速、把握语音、捕捉语感 ,着力将各自体会到的“宁静”在朗读、背诵中流露出来。)师 :这些列队的士兵——灰黑色的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  相似文献   

17.
学低年级的“看图学文”教学,注重图文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粗略地了解图意,再读课文,对照图画去找文中表达图意的词句,对图文有*个总体的认识,然后结合段落教学,学完一段又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次又一次地仔细观察图画。这样,既可缩短学生的观察与课文作者的观察之间的距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和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而中年级,除有低年级的基础外,还得从词句理解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和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和重点。在《沙漠之舟》文的教学时,就是抓住骆驼的生活习性和用途,认识骆驼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认识,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指导作文往往只强调培养表达能力,把表达和认识隔离开来,出现了作文说空话、假话,重复套作、干篇一律的现象。学课文也只强调学习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忽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实际上,只有让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运用,形成能力,学生才能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做到从内容入手。情境作丈就是实现上述想法的一种有效手段。情境作文是习作前或习作中,对凡是能够设置环境、情…  相似文献   

19.
《鸬鹚》选自郑振铎写的《鹈鹕和鱼》,编者有修改。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鸬鹚》图画的含蕴深刻,与学过的看图学文的课文相比较,文字的覆盖而相对偏少。图画只反映了第一段文字.文章的落脚点也就在这幅画上。它是图意的纵深发展和延伸。全文配合图画着笔于“湖面”、“鸬鹚”、“渔人”的静态和动态描写。不论是描写湖面的景象,还是描写渔人和鸬鹚的活动,都着重突出了湖面景色的洵  相似文献   

20.
浙教版第七册《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的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的爱惜鸬鹚,所以他舍不得“敲”,舍不得“赶”,舍不得“挥”……教师这样的处理,听上去似乎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学习过程的推进,两个班的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