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可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新授知识后,教师需要编制变式问题引领探究,诱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质疑问难,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深化和整合新知,实现意义建构。研究者结合“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在新知教学后基于“以学定教”的思想设计变式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间的链接,并透过学生的质疑揭示数学本质,使学生在浓郁的“数学味”中,发展思维、高效建构。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充分暴露思维过程,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训练的智力价值。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根据这一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上,巧妙创设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身到自主探索新知的活动中。一、创设迁移启思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设置启发性、思考性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而跃跃欲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在趣中施教,教中启思。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计算…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更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数学学习是指认知结构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和重组的过程,是在脑海中形成数学思维体系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新知时,要不断地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建立互通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学生的思维发展建立在对问题思考与解决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由内而外,基于知识的本质,充分挖掘知识间的联系,使数学知识由点及面、由面成体,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纵横融通,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真实的思考,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一、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从本质上说 ,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 ,而数学思维活动又集中表现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 ,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 ,进而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能力 .基于上述观点 ,我们…  相似文献   

8.
浅谈数学思维训练大同李晓梅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未新知,发展思维教学必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沟通新;日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先出示准备题:“小...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 :“在教学中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 ,坚持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要重视学生在获取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过程 .”启发式的关键是让学生发现问题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就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去发现新知 ,以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新知 ,构建新的图式的过程 .因此 ,采用发现式教学 ,扬其长 (体现“再创造性教学” ,“主动学习” ,“思维活动教学”等 )、避之短 (较费时 ,众口难调 ,适宜离散性的课例等 )的关…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活动,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种思维活动:数学家或作者的思维活动(隐含于教材之中);教师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说,“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具体来说,要突出以下三点:①数学教学不应是“结果”的教学,更应是“过程”的教学。数学活动的教学,即要把知识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智能结构以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活动体现为三种形式: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本之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教师作为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控制者,在数学教学过程这一“思维活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使这三种思维活动同步协调,发生“共振效应”。学生的思维往往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思路逐渐形成的,而数学知识信息星罗棋布,因此怎样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寓思维品质的培养于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2.
努力让最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兴趣;让学生有数学头脑,进而转化成科学头脑.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因此,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系统、知识结构,还要掌握连接知识的逻辑锁链,驾驭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怎样遵循思维规律、加强思维训练、强化思维教育、提高思维素质是当前小学数学教改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遵循思维问题律,激发认知情趣 思维过程从问题始,在面对认知矛盾时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促使思维进程深化,而问题的解决有使思维转入下一过程的必然性——思维问题律。 根据思维的这一规律,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来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思维生动活泼。如在等分除的基础上揭示按比例分配的实质;在无限小数的基础上引出1÷3、8÷9、2÷7等不能除尽的除法;在整数的基础上引入分数;在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基础上引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些依靠“同化”不能解决的新知,通过思考可以“顺应”新知模式,从而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运用先前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或者说在新情境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思考活动和探索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一种过程。现代的数学教育观已经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数学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根据这种观点,我认为“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从这种“活动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新的理念出发,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而应教给学生把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及构成的“问题”给以数学化的解决方法。“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把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活动,使自己的数学素质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或“分析新知难点.进行适当的铺垫”,而后展开新知探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接触新知,并利用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迁移或类推的方法,使新知不新.难点不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先复习铺垫、分散知识的难点,降低问题的可探索度,就可能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可能性。可是,知识的复习、回顾,又是  相似文献   

16.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过程。而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周洵 《生物学教学》2002,27(5):14-15
实践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把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唯一渠道是不够的 ,还必须把学生的创造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让生物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创造过程。1 在学习过程中 ,依靠旧知探求新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将一些问题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分析、比较 ,再进行讨论 ,并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 ,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的创造“新知” ,发现“规律”的过程 ,也是发展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一、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教“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接着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然后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根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便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二、合作交流——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组间交流正是开...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系列的交往活动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提问是否有效,对于学习新知、启迪思维、开发潜能、巩固知识、培养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提问是指那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指令.它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具进入课堂为学生实践和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培养自主求知的学习品质搭建了桥梁。学具的运用使课堂不再是沉闷的传递接受型的教学,学生们也不再是被动的吸收现成的知识理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指引下动手、动脑做数学,在积极的操作活动中发现新知,在讨论探究中获取新知,在分析比较中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学具为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数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学生们在实践探索中,能力、智力、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培养,创新素质也得到了提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具成为学生通向知识的桥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从而去创造数学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