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错、犯罪等越轨现象正呈上升趋势。当人们提及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青少年,也因此,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研究那些“坏孩子”、“坏学生”,而对同样出现越轨行为的“好学生”却缺少相应的了解以及认识。  相似文献   

2.
善缘 《宣武教育》2006,(11):46-46
肖蕾在《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上撰文说,“好学生”通常指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在各个方面是同学学习榜样的学生。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而没有从社会层面,特别是从这些“好学生”所负载的角色方面加以思考。“过度角色化”是指社会角色对人的过度整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总体来说,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文章就此问题从个人的“角色化”方面进行思考,探讨如何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日益增多的“好学生”身心问题和越轨行为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但总体来说,人们对其根源的认识多集中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本文就此问题从个人的“角色化”方面进行了思考,并浅议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校园暴力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好学生参与或者制造校园暴力的现象也日渐凸显,不得不引起重视。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结合社会学角色理论进行分析,初步认为好学生校园暴力的特点具有如下特征:执行形式的群体性,参与方式的煽动性,参与理由的正当性,影响的非负面性;进而认为,好学生参与校园暴力与其社会角色的标签化认同和压力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犯错、犯罪等越轨现象正在不断发生并呈上升势头。当人们提及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问题少年、问题青年们以及他们不符合社会规范的问题行为。也因此,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研究那些“坏孩子”、“坏学生”,而对同样出现越轨行为的“好学生”却缺少更多的了解以及相应的认识。而事实上,“好学生”的身心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并且需要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杜绝。一、“好学生”及其越轨行为1.何为“好学生”“好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心理学往往对“差生”和“问题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关注甚少。其实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好学生”也不例外,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自私、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经受不起挫折、紧张焦虑等等。因此“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把握四点:一、保持平常心,淡化优越感。二、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态平衡;三、强化受挫心理,优化心理态势;四、不断进取,追求更好。  相似文献   

8.
9.
作为班主任,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的学生。初中学生,天生好动,在学习生活当中,难免做出许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越轨”行为。对学生的“越轨”行为如果处理不好,小则对学生与老师产生隔阂,大则影响师生关系,引起对抗情绪,对班主任工作起消极作用。因此,班主任遇到学生“越轨”行为要积极应对,必须谨慎从事,努力做好以下几点。1.事件发生时,宜冷不宜热。当学生“越轨”事件发生时,作为班主任,要以理智战胜感情,不生气、不发火、冷静处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班主任作为班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不良现象,以及教师缺乏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现实问题,从回顾高校教师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的历史演进切入,明确大学教师角色与责任的历史本质,反思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的当下角色与责任担当,阐明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尤其需要集知识的探究者、学生的培养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于一身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相似文献   

11.
12.
借助"问题卡"可以捕捉学生预习的问题和课后或单元生成的问题,解决课堂的互动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促进学生的问题化学习。课前"提问卡"是抓课堂起点问题,可以概括预估问题;课中"任务卡"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解决互动问题;课后"答疑卡"是知识的巩固深化,可以解释再生问题;单元"问题本"是知识的积累反思,可以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借助“问题卡”可以捕捉学生预习的问题和课后或单元生成的问题,解决课堂的互动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时空得到延伸,促进学生的问题化学习。课前“提问卡”是抓课堂起点问题,可以概括预估问题;课中“任务卡”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解决互动问题;课后“答疑卡”是知识的巩固深化,可以解释再生问题;单元“问题本”是知识的积累反思。可以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完成的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他可能是在时间上难以界定的,如孩子、父母、配偶;或者,它们可能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如男性、女性、黑人。^[1]大学是大学生思维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清晰的认知高校大学生角色无论对于大学生本人角色意识的定位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调整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职生角色转换心理适应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到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经由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而形成,而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产生矛盾、障碍,甚至失败,由此而导致角色失调,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  相似文献   

16.
学生活动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将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针对当前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职校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是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影响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存在心理困扰方面的不正常行为。职校生中的“问题行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了解和认识职校生的“问题行为”,帮助他们积极转化,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能够充满自信地走向社会,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值得高度重视的教育问题。一、职校生“问题行为”的表现职校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四种类型。1.过失型。特点是认识能力不足,其“问题行为”多是违反纪律、骂人、打架、说谎…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主张:“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反思的前提。只有善于提问质疑的人,才能激发思维,激发创新的活力。语文课堂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作用,要努力处理好“三个把握”。  相似文献   

19.
<正>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些违背学校规范或社会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出现这些行为的学生可以被称作"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是如何形成的?标签理论认为,"问题学生"的出现并不是学生个人行为造成的,更不是学生的本质显现,"它是由群体的限定和反应所形成的"[1],这个理论对于研究、分析"问题学生"及预防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鹰 《教育导刊》2003,(6):51-53
职中生“问题行为”的发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如何准确地透视职中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成因,探讨相应的转化方法以及促进学生自身行为转变的规律,是职业中学教育工作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同时也是职业中学教书育人工作的切实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