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很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视了“雪中送炭”。在我们的教学中,“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  相似文献   

2.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4.
“马太效应”与平等关爱《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受这句话的启发,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即科学家荣誉越高,就越容易得到新荣誉;反之成果越少就越难创造荣誉。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也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偏爱优秀生,如学生A学习成绩好,聪明伶俐,很受班主任和老师的喜爱。不仅让A当中队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不能搞“马太效应”林东阳《圣经》里有一个“马太福音”的典故,其寓义是:让有的更有,让没有的更没有。后来,美国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一主张优势积累的典故概括为“马太效应”。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也是普及教育,是国民享受的神圣权力。它规定教...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马太效应"及克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现代著名科学家罗伯特·默顿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的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 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般地,教师总是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甚至对他们的错误也  相似文献   

7.
避免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即著名的“马太效应”,其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例如课堂提问,有些教师往往对成绩好的学生宠爱有加,公开课提问、讨论课提问、平常提问,几乎节节课提问。在这些教师眼里,似乎只有向这些“尖子生”提问,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每当“尖子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就满面春风,大加赞扬。而对差生呢,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苛求责备。这种做法,势必造…  相似文献   

8.
从“马太效应”谈起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当代哲学家罗伯·默顿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现这样一即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就会产生优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并由此《圣经》“马太福音”结尾的两句话: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也要夺过来。”将此现象称之“马太效应”。在如今的各行各业中,只要稍加留意而在教育“马太效应”,而且十分明显。品学兼优的学生总是备受关有更多的机会受到同学的赞赏、老师和学校的鼓励和表扬;而一些差生的长处常常被熟视无睹,其缺点被耿耿于怀。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  相似文献   

9.
教育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默顿提出,科学上存在一种“马太效应”。即是“对己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耶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之所以用“马太效应”来为这种现象命名,源出于《马太福音》  相似文献   

10.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①《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穿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手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当重大的科学成就给他们带来应得的荣誉、地位和报酬后,由于崇拜和迷信名人的心理作用,许多额外的褒奖仍会接踵而至。因社会的荣誉是有限的,所以对已有名望的科学家荣誉的加量,事实上就是对训…  相似文献   

11.
试析Internet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源出于圣经《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用来形容科学社会学中“对富有的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的继续剥夺”的现象。在Internet运作中也普遍存在着“马太效应”,并对信息社会产生相当显著的正向作用和负面影响。对于Internet中的“马太效应”,如何兴其利而制其弊,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周俊 《教书育人》2006,(5):18-20
陷阱一:“马太效应”,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类似于“马太效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谨防班级管理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文 《天津教育》2002,(11):32-32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流传甚广,它所指的现象被人们称做“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消极的。诸如“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只要成绩好了,三好生、优秀团员、班干部等“光环”都加在他身上,使其成为学校中的“宠儿”、学生心目中的“精神领袖”。而成绩差的学生所受待遇与前者有天壤之别:班主任冷眼相待,批评、训斥,一切荣誉尽被剥夺。当前,这种做法在学校教育中…  相似文献   

14.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他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5.
汪盛忠 《黑河教育》2012,(12):10-10
“码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稿音”第二十五章中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仪有的也要夺过来。”礼会学家从中引中出了“马太效应”这一慨念,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马太效应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太效应”是对荣誉增强作用的社会心理影响的形象概括和称说。《新旧约全书·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默顿(R·K·Merton)在研究了一些科学家的生平资料后发现,科学家的社会活动有一条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双方争取“马太效应”中积极面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句话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因为这句话较为准确地描述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又因为它出自《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所以人们把它称作“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一、马太效应《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凡是少的,就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有名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中,《圣经》典故的运用往往因其字简洁,内涵深刻,形象生动的特点,使章色彩大增,因而,对含有《圣经》曲故的句子,段落的正确理解,其意义尤为重要,也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总结归纳教材中出现的《圣经》典故,其运用类型大致有三:一是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二是幽默,讽刺,三是引发联想,无声胜有声。对《圣经》典故的来历及其引用的讲解,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章的正确理解,而且还有使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风采,丰富自己的词汇和学知识,提高英语学欣赏水平,使学生的学习基于教材,广于教材,高于教材,达到学习,欣赏,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