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默耕教授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  相似文献   

2.
刘默耕教授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作为数学课程“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教师在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在依托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研究教材知识结构内容表述、教例作用、练习安排等。并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深加工”,使教材实现“四化”。即:枯燥内容趣味化、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陌生内容熟悉化,使教材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现实的创造力,在实现数学教材的创新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诱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忠莉 《山东教育》2003,(13):54-54
刘默耕教授曾指出:“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而传统教学将毫无遗漏地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根本且惟一目的,即所谓“以本为本。”现代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能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作为一线自然教师,进行了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专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变“小课本”为“大天地”的前提近年来,全国年会上成功的自然课例,一些特级教师无不对现行教材做了较大的突破,既“创造性使用教材”,又“高于教材”。…  相似文献   

4.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第八次课改提出的重要理念。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具体说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怎样使教学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笔者以为,其中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先解读教材,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是“用”的基础;另一是要将教材中所获的“资源”经过适度转化.整合并优化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是“用”的灵魂。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用教材教”,谈点个人的实践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决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耍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更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才能算是真正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联系,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最近通过听课发现,某些教师在如何处理教材这一问题上尚须一场艰苦的“蜕变”,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设计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构成教学过程的众多要素中,教材既是学生认识对象,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又是教师上课的依据,怎样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呢?历来有两种看法:一为“教教材”;二为“用教材教”。按照现代教学要求,教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智力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所似,教师还需要研究如何“用教材教”,重视对知识的和素材的重组与提炼,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经常提到的一项改革要求是:教师要从过去的教“教材”到用“教材”教。乍一听这是一种很能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法。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从过去的以“双基”为主,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不能只教书本知识,在教书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然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是靠教材编写者编出一种能反映上述多方面综合要求的新教材,让教师去照本施教,还是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编写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行设计教…  相似文献   

9.
在实施新课程中,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如何在“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功夫?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用教材教”的3个依据1.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体现了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主要依据,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小学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和认真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找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钻研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戈强 《学语文》2013,(5):32-33
“教辅、教材、教法”是语文课堂备课教学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辅是教学辅导类图书资料的总称,它不仅是教师备课教学的必需,也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学习的参考。教材是我们教和学的核心。而教法则是一条纽带,它既联系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教学理论与实践.又肩负着教材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这一使命。因此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将有利于我们语文教师专业的成长,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独具匠心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是展示课文内容的“屏幕”,是教师教学的“导游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说明,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近年来,流行一种较为时髦的板书样式——“图案式”。这种板书样式之所以受到教师的推崇,是因其具有新颖活泼、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的独到之处。“图案式”板书貌似简单,但实际设计比“条款式”板书难得多,教者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孙盛  吕赟 《广东教育》2006,(1):26-26
新课程实施后“,教教材”“与用教材”形成鲜明对比。在“教教材”中,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知识复制的样本与原件,并严格规定了教与学的疆界。因此,在教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束手束脚的。在“用教材”中,教材回归它的工具性本质,成为教师手中的利器,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起点引领学生去探索教材内、外的各类知识。因此,在用教材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开放与自由的“。用教材”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那么,如何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关键是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本期五篇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依据,对活用教材有生动、鲜活的阐述,为我们勾勒出活用教材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学强调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高考命题也应遵循“用教材考”而不是“考教材”的理念,即试题的内容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里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的内容要源自于教材、课标或学科知识,如果游离于三者之外(本文且将三者合一为“教材”),学生的备考和教师的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教材和课标也就失去了其权威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单纯的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及设计教材者”。教师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用”教材教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悉心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教”教材是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结果,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其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丁老师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不按知识顺序“由上而下”进行教学,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  相似文献   

15.
教材是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所用的素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如果教师按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照本宣科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认真谋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中课改试验的深入,广大教师对课程标准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而高效地使用教材,恰当处理好“用”与“教”的关系,已成为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试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参编鲁教版教材的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厚积薄发不改"工"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要不要培养工程人才(包括工程师)?这如同问:研究型大学要不要教学?教学型大学要不要研究?答案是肯定的。前者当然要教学,要把以教学为基础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问题只是教什么?如何教?怎样评价教的结果?不教即非大学。后者当然要研究,要创新知识、发展文化,并以此为关键来提高教师水平,作为育人的必备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存在的,教要服务于学。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被人们所共识。在教学中。只有依“学”施“教”,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结合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陈志鸿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22-123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背教材的现象。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材奉为“圣经”,并以此来“规范”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割断了教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实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树立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一、开放式教材观开放式教材观要求教师以质疑的精神对待教材,对“教什么”和“如何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并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挖掘课程的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如关于地图要素的学习,可设计如下教学内容:①让学生熟悉校园,为画学校平面图做准备。②让学生回到教室,画学校的平面图。③学生讨论、汇集在画平面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讲解地图要素及其重要性。⑤以讨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画校园平面图的一些基本技能。⑥让学生重复①、②...  相似文献   

20.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本轮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挑战。“课标”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何不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如何使用教材?广大教师疑惑多多。教师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为此,《四川教育》组织开展了“教材应该如何使用”教学研讨碰碰车活动。活动伊始,屏幕出示背景材料“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碰碰车手根据自己赞成哪一种设计分成了A、B两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