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一种不受政府干预的社会成员自由批判,商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的公共交往场所。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发生发展过程的论述给予学术界的思考是多维而深层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野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健康发展的公共领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热点。哈贝马斯通过本人的努力,构建了一个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范式,确立了理想的公共领域的分析框架,这对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是对公共领域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市民社会理论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但是,它也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所设计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式具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一些理论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能适应公共领域的多元化的现状;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等。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其瓦解的过程,揭示了哈氏关于“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借此反观当下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缺失状况,分析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社会“公共领域”中的主体性角色和存在的问题,“知识性”与“批判性”二应不可或缺,并且是中国知识分子构建“公共领域”及对社会进步贡献创造性智慧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是当今西方知识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及转型进行了研究。抛开哈氏“公共领域”的资本主义语境来探讨中国如何构建自己的公共领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描绘为与政治系统、生活世界和市民社会依次对应的"共振板"、"交往网络"和"围墙内空间"。公共领域发生作用的基本方式是察觉和影响。在一定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公共领域与政治系统处于静止的(相对的)平衡状态;相反,当宪法和法律出现危机时,公共领域中的权威性结构便被激发、震荡起来,于是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的平衡被打破,它在同政治系统的斗争中捍卫、扩张自己的权益,并且开始对平时习焉不察的宪法体系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相似文献   

7.
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哈贝马斯以公共领域作为理论基点,通过研究公共领域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关联,去构建合理的社会发展公共理论体系。通过解读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语境,审视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在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问题,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公共领域特指"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资产阶级是这个领域的活动主体。哈贝马斯运用文学这种话语体系在公共领域的发生、发展来阐述他的交往理性概念,他指出文学活动具备独特的审美中介作用,能够使得主体获得良好的交往空间进而实现主体性,但是由于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又导致这种对话丧失了存在的现实土壤而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9.
公共领域理论强调三个核心因素:公众,普遍利益上形成的公众舆论,讨论的理性、批判性和平等性。网络作为新兴媒介打破了第一媒介时代散播式的传播方式,其信息的易获取性以及网络空间匿名性、去中心性等特点为公共领域的形成奠定了有利条件.网络空间出现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出现了“独特”融合、网络空间的舆论兼具批判性和消费性、网络和权力机构的关系发生微妙转变,网络空间孕育着公共领域的又一次转型。  相似文献   

10.
弗雷泽多次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了深入考察,其中暗含了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女性公共领域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批判,弗雷泽提出了她自己的“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和“跨国公共领域”的概念,并且将女性公共领域作为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一种类型纳入“再分配—承认—代表权”的三位一体的正义理论中,试图为女性解放找寻一条可靠的路径.同时,弗雷泽的批判也为自己留下了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评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这一本书中,提出了他著名的“公共领域”理论。其目的是通过对公共领域的研究,以表明公共领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同时表明因为公共领域的衰弱,致使了资本主义国家本身的社会和政治统治陷入了“合法性危机”当中。并且提出了如何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福利国家之后,重新建构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网络公共空间继承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理性与批判精神,以零壁垒、无边界、广覆盖、去中心、大众化的特质创新了人际的交往行为和交往秩序,引领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网络技术的变革实现了公共领域的权力转移,一种扁平化的虚拟组织结构为公民参与和行动博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和交往平台。在以公共议题为导向的网络公共领域,政治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走向可能的常规化和实用化。从本体论、客体论、话语论、功能论角度来看,主体博弈的充分性、身份介入的对等性、交流沟通的论辩性、社会问题的公共性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博弈框架和实践逻辑。同时,网络技术的更新及其引发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拓展了公共领域的边界和疆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契机。随着中国网络媒介的发展、网民数量的激增和网络舆论空间的生成,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开始兴起并成长起来。当前,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与现实政治过程的互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国家的主导作用明显。从发展前景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独立性会增强,并会不断走向理性和成熟,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论网络公共领域与公共政策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发展,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问题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公共政策的合法性问题关系到公共政策能否以及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问题,公共政策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够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对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要有效消解公共政策的主体合法性危机、程序合法性危机、价值合法性危机,则必须重视以公众参与为主体的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有效地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代表公共利益的价值得以实现,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主体、程序及价值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日渐衰减,网络媒体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却急速回归,且日渐趋于理性。在目前网络公共领域模式受限的情况下,整合理性意见,构建意见社群,有利于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公共领域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媒介的发展和网络使用规模的扩大,使公共领域在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定义,网络公共领域已然建立。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全新传播体验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分析中国网络媒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见媒介规范的重建对于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十多年来,传媒与公共领域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新闻传播学者有关研究文献,分析研究主要论题和成果,反思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推进该领域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公共领域是偶然兴起的,它凭借着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避绕了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但是,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并不能消解现实空间的禁锢与障碍,这就决定了网络公共领域的不成熟性,也导致了它无可奈何地走向失落.作为仅有的为权利发声的一扇窗口,让其就此渐渐闭合实为不智之举.通过网络乱象所表现出的“民智未开”这一线索可以精确地定位现实空间的那些禁锢与障碍.那么,沿循着培育公众智识能力的路径打破那些禁锢与障碍即等同于实现了网络公共领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网络公共领域: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是在国家和社会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由公共领域、社会组织和现代公民为主体所构成的法制社会。理想的社会结构为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相互独立、平等、协作。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面临着许多障碍。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及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在自由、平等、开放、批判基础上的网络公共领域,才是理想公共领域和现代公民社会建构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功能,进而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当前我国网络公共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理性多元论的情况下,为了使正义原则能够达成重叠共识,公共理性要求我们只诉诸于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识性信念和推理形式来推演正义原则。哈贝马斯批评罗尔斯的论证缺少一个公共的道德视角、混淆了可接受性与实际接受的区别,以及误解了道德真理。罗尔斯认为他的论证是一种理性的公共证明,而不是一种妥协,并且认为没有必要承认重叠共识的认知意义。我们认为,罗尔斯的无知之幕限制了公共理性,道德哲学不应该放弃道德真理的追问,哈贝马斯的道德商谈模式更能保证社会的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