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先从一幅儿童画《心愿》说起,画面上画的是一轮金月挂在蒙蒙的夜空中,柳条垂下来,纹丝不动,一条轻淡的斜线将月亮分为均匀的两份,一半画了边防军手握钢枪站在山峰上,一半画了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边。不难看出这画便是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影子”。小画家将声音(听觉的美)转化成画面(视觉的美),把对这种美好思想的赞颂从音乐角度转...  相似文献   

2.
我们先从一幅儿童画《心愿》说起,画面上画的是一轮金月挂在蒙蒙的夜空中,柳条垂下来,纹丝不动,一条轻淡的斜线将月亮分为均匀的两份,一半画了边防军手握钢枪站在山峰上,一半画了年轻的母亲坐在摇篮边。不难看出这画便是歌曲《十五的月亮》的"影子"。小画家将声音(听觉的美)转化成画面(视觉的美),把对这种美好思想的赞颂从音乐角度  相似文献   

3.
谢伟东 《考试周刊》2013,(77):177-177
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目的在于按照音乐新课标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多用点耐心,多花点心思,使课堂更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5.
6.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当下,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客观地认识音乐的本质、价值、功能及现有的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的路径:如何将音乐教育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其艺术素养。从21世纪之初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到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三大音乐教育体系的学习,再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  相似文献   

8.
通感艺术手法的运用王礼民提起“通感”一词.人们或许感到陌生.然而决非高深莫测。它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中感受事物的一种并不鲜见的方法,即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互相联系沟通的现象。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文艺创作中,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范溃 《华章》2011,(35)
通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指某些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在文学描写中也不少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沟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造成读者在感觉上的移位,从而使读者获得鲜明、具体、新奇的印象,领略到文学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通感"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低年级音乐课中借用"通感"手法,同样也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实例:在学习《小青蛙找家》一歌时,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所设定的教学重点是:1、将歌曲独自"跳跳"唱得短促而有弹性,同时速度也不可以加快。2、随着音乐轻快地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找到这一感觉,我拿出了一个学生经常玩的蹦蹦球,学生们立刻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学习音乐必须多渠道营造课堂活动情景,由此及彼,通过美妙的音乐,美好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移情之法、通感想象的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无尽的想象,架起音符与非音符之间的桥梁.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通感”作为心理学名词可能不被人们所了解。此词来自于希腊语“synaesthesia”,简单理解就是“同时感受”。它是指对一个感官或感觉区域的刺激,会引起另一个感官或者感觉区域的反应。也就是说,人体的两个甚或多个器官面对同一事件、物体等刺激时而先后产生了相互的感应。比如说有些学生看到字母A会引起红色的感觉,有些学生听到“do”,会看到黄色等。  相似文献   

13.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有着很好的修饰效果,也有许多种类。本文以语文教材中的句子为例,着重介绍并赏析了四个类型的通感。  相似文献   

14.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人人都会笑,笑出来的声音也千差万别。有的笑声入耳牵心,有的笑声给人以移神动性之感,有一种说不言之言,达意外之意的特点。要把这样的笑声描写好,绝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够很好的描写出这些笑声呢?通常的而且最恰当的描写方法是使用通感手法。下面我举例子来说明这一方法,希望对同学们的写作有所帮助。1、歌声突然止了,接着就是一阵哄然的笑声。笑声在空气中互相撞击,有碎了一丝一丝的,再也聚不拢来,就让新的起来,追着未碎的那一个,又马上把它撞碎了。(《家》)2、这干巴巴的笑声显得那么多余、枯燥,它像一根烂绳子,突然断了。(《抱怨》)3…  相似文献   

16.
汪胜盛 《考试周刊》2014,(87):185-185
音乐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之所以伟大,主要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在力量,还借助视觉、嗅觉等进行作品内蕴的感受,这就是通感的力量。本文提出强化移情体验,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情感链接;强化有意联想,实现音乐与生命的意象链接;强化视觉体验,实现音乐与生命的色彩链接;强化心灵感知,实现音乐与生命的嗅觉链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7.
《学前教育》2006,(9):30-31
在自主性绘画中,我们尝试了绘画与音乐结合的一系列活动。以绘画与器乐曲结合、绘画与歌曲结合为内容,引导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再造,激活幼儿的创造思维,同时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一门审美学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科学运用通感,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音乐,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运用通感深化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全面提升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19.
画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它们之间的通感主要表现为:听声类形,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画形无象,造响无声.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是"气韵为主,笔墨为先".它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不拘限于形似,重在传神写意,创造出时空一体、富于律动感的艺术空间.西方绘画接近于雕刻和建筑;中国画则趋向于诗歌和音乐,与音乐的通感关系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说,音乐课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把大纲规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保证完成音乐教学所担负的德育任务。一、备课时备好思想品德教育点。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先把思想品德教育点确定下来,然后再将其安排在理解歌词、教唱曲谱、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中。以现行小学音乐课本第八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