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呤长恨曲,胡儿独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2.
一、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白居易的著名诗篇《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叙事诗。这首诗不仅有生动的环境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还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有人称之为“传奇小说式的叙事长诗”。(见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诗中有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诗人  相似文献   

3.
大家知道,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堪称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代表作。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读白居易的这些长篇叙事诗,仍然感人肺腑,优美动人,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叙事、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渲染了为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需要的感情基调。《琵琶行》是一首感伤之作。整首诗,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节的安排,渲染了哀婉凄清、愁惨冷落的感情基调,使歌女和诗人的形象都笼罩在如诉如泣的基调之中,突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作者渲染感情基调的手法是:以秋江夜月为背景来渲染;以人物的神情动态来渲染;以人物的…  相似文献   

5.
大家知道,中学语文课文中的《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所感动的故事。关于这首诗在文学上的成就,此处不必赘述。而在音乐描写上的一些独到之处,特别是一些音乐现象和音乐事件的出现,使得这首叙事诗还具有丰富的音乐学知识。在此愿与中学师生朋友来共同分析和欣赏。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  相似文献   

7.
《琵琶行》《琵琶行》,白居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与元九书》)”的感伤诗。老师一袭素妆旗袍,“闪亮”登场,其意似乎在提示: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宜以庄重典雅的装束,拉近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距离。难得老师的用心,这样的亲和自然,的确营造出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看来以着装而体现出来的“肢体语言”,同样具有感动人的力量。录音朗诵的播放,把学生带进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读《琵琶行》,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其中有声有色的“乐”,和“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而优秀朗诵的录音,就能把这种“乐”与“情…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琵琶行》之所以能千载传诵,远播域外,和它艺术上的造诣有极其重要的关系。本诗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有:1.笔墨含情。这首叙事诗实际上也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饱蘸深情的笔墨叙事,借事明情,因而感人至深。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他认为诗有情自能感人,“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诗人在《琵琶行》中融情于景,附情于事,例如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均因情异而景变,各呈意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江面茫茫,月色溶溶,静影沉璧,反映…  相似文献   

9.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其感伤诗的代表作。它借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幽怨之情。对此,古今学者言之甚明。如洪迈曰:“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爱新觉罗·弘历等则言:《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靳极苍教授也认为,《琵琶行》的主题,是“借写琵琶女不幸遭遇和不平之愤抒写自己忠而被的悲愤”。  相似文献   

10.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的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是与《长恨歌》并称的传世名篇。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真切、深刻、丰富,结构严谨、缜密、工巧,充分显示了诗人驾驭诗歌艺术的非凡才能,集中表现了诗人创作诗歌的高超艺术技巧。《琵琶行》记叙了诗人和琵琶女两个“天涯沦落人”偶然相遇的经过,把怜人与怜己,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与抒发自己的郁愤感情,熔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深沉的艺术美享受。《琵琶行》的美主要体现于悲剧美、人情  相似文献   

11.
《琵琶行》与《琵琶记))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琵琶记》的作者是元末的高明(字则诚),《琵琶记》是南戏,以蔡伯喈与赵五娘的悲欢离合为题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在唐代以前只有《绵》、《生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寥寥可数的几首。到唐代才集中地出现了一批叙事诗,如杜甫的《石壕吏》,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等。白居易在叙事诗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故事的完整、描写的细致和抒情气氛的浓厚等方面。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他唐代诗人和以后许多朝代的诗人的叙事诗不能媲美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故事情节虽不复杂,而艺术感染力却很强烈,表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  相似文献   

14.
在白居易的诗作中,《长恨歌》与《琵琶行》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首。不久前还有一位华裔作家在巴黎以两诗为词谱写了“东方咏叹调”。这两首诗虽可同入“咏叹调”,但一则咏史事,一则抒心曲,作者自处是很不样一的。写作《长恨歌》时的白居易处于“十年之间,  相似文献   

15.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诗。《古诗文译注》(彭格人、刘允声合编)把这句诗译作:(面对)春天的江边群花盛开的(良)晨或是秋天月光明朗的夜晚,往往  相似文献   

16.
《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千古绝唱,脍炙人口,都是白居易的长篇名作。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当时流传甚广,市井街巷无不书,稚童妪叟无不道。白居易逝世时,唐宣宗还写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路,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的诗在当时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现留下的诗还有近三千来首。 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之衡在上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了白居易的两首诗,一首是著名的《琵琶行》,一首是置课后练习供课外阅读的《观刈麦》,都是写底层平民女子的,一个是年老色衰独守空船令人浮想联翩的琵琶女,一个是背小孩悬敝筐拾麦穗叫人动侧隐之心的贫穷妇人,她们一同见证了白居易对社会最底层生活的观照,同时,也借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怨惆怅,表现出白居易诗中浓厚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诗。这首诗,抒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寓了诗人不得志的悲愤,形象鲜明生动,艺术成就极高。其中一些被广泛传诵的佳句,更是精警神妙,耐人寻味,且各具典型意义,下面就此作一典型类说。典型形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相似文献   

19.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第二回,课文描写了当时著名曲艺艺人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诗作描述了琵琶女的弹奏技艺。两篇课文一为小说,一为诗歌,但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谓“曲异”而...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琵琶行》一诗,历来脍炙人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诗不仅中原、西域一带不胫而走,而且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广泛流传,诚如元稹所说的“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毛泽东也是非常喜欢白诗的。他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天头写下一段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并在诗题上连画三个大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