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新时期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一的《钟山》杂志,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对“新写实”和“新状态”思潮的倡导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考察从“新写实”到“新状态”文学思潮的发展,我们发现其中呈现出强烈的市场策划意识,这使《钟山》杂志对文学思潮的推动确实起到了风起云涌的策动,但市场意识的强化又在另一个层面上使他们完成了杂志运作的任务,但最终没有完成文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新状态"理论在倡导之初受到多方关注,它的倡导者用"新状态"来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的写作环境、写作姿态以及写作内容的改变,并想通过"新状态"理论来引导文学创作,但从积极倡导新状态文学的《钟山》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来看,这些小说创作实际与理论倡导之间存在偏差与错位。  相似文献   

3.
看《钟山》     
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都推出了新长篇,如阿来的《空山2》、池莉的《所以》、张炜的《刺猬歌》、李佩甫的《等等灵魂》等。然而,除了阿来的新作依然保持着《空山》系列的气韵,其余的都令人失望,或大失水准,或顺着以往的衰落轨迹继续下滑。倒是两位较年轻作家的长篇颇有可观处,盛可以的《道德颂》感情丰沛,刁斗的《代号:SBS》寓意精微,虽有缺点,但中气十足。更新锐作家的几个中篇也有出彩处,王维廉《非法入住》以实写虚的功夫、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与当下都市生活对接的能力、王松《守夜人的阳光》沉稳的叙述功力,都可圈点。"80后"两位作家也令人欣喜,笛安的《莉莉》以童话的方式写成长经历,张静的《珍珠》以荒诞的笔法写现代体验,感受真切,有新异之感。此外,迟子建的《福翩翩》、张惠雯的《如火的八月》都写贫贱生活的爱欲亲情,前者写老夫妻的温暖,后者写小儿女的绝望,都能动人。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文学刊物《钟山》扮演了引介新人、引导文学潮流等重要的作用。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刊物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钟山》也面临着求索改革之路的命运。它在坚持自身"不薄名人爱新人"等的特色下进行改良并加强了与其他媒体的合作,遂在困境中摸索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来。其内含的人文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看《钟山》     
相比于佳作纷呈的第1期,2008年第2期《钟山》小说质量整体滑坡多少令读者失望,这或许折射了中国文学杂志普遍处于稿荒之中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看《钟山》     
第4期的《钟山》有五个短篇五个中篇,数量不少。苏童、迟子建等名家的加盟,也让这期的阵容显得颇为好看。头条推出的是苏童的短篇《茨菰》。小说通过少年"我"的视角,记录了乡下姑娘彩袖在知青撺掇下,逃婚进城后的种种遭遇。彩袖借宿在"我"家,给一家上下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母亲、姐姐、姑姑等  相似文献   

8.
看《钟山》     
本期最令人期待的作品是王安忆的新长篇《启蒙时代》(《收获》)。小说有勾勒一个时代的宏大企图,可是作家理论阐述的兴趣似乎远远大于感性描写。与2005年的《遍地枭雄》一样,小说缺乏叙述动力和情感动力,读来令人气闷,显得气象袁微,看来作家几年前遇到的"瓶颈问题"益发严重。其他的几部长篇也令人失望,格非的《山河入梦》(《作家·长篇》)无论是写现实还是写寓言都不深入;邱华栋的《骑飞鱼的人》不管是于历史还是于想象都未翻出新意;李玉文的《河父海母》(《十月·长篇》)在魔幻和现实之间皆不落实,朱辉的《天知道》(《钟山》)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间两头不靠,海南的《最漫长的煎熬—南诏大理国秘史》(《大家》)更在"秘史"和旅游指南之间不知所云。中短篇中,罗伟章的《最后一课》(《当代》)和王立纯的《弥天大谎》(《十月》)写底层的现实问题,前者催人泪下,后者鲜活生动,可惜文学表现力性稍嫌不足。倒是阿宁的《白对联》(《当代》)可算当代的"官场现形记",对世道人心的把握精确到位,属"世情小说"中的佳作。此外,阿来《马车夫·喇叭》(《上海文学》)和冉冉的《八月蔚蓝》(《山花》)含蓄紧致,值得推荐,可惜在整体作品中数量太少,显得单薄。  相似文献   

9.
涂怀章教授的长篇力作——“大学的青史”首卷《人殃》由中国联出版社于2003年8月出版。该作品以某师范学院为背景,以中年讲师喻唯山的人生遭际为情节主线,采用历史与现实交叉闪回的复式叙事方式,生动地反映了三代教师的人生悲喜剧,深刻批判了极左路线的严重危害,由衷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刊特以笔谈形式选发这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3):65-72
1980年代末期,报刊体制的转换、作家读者意识的转变、经济意识的觉醒等因素将文学杂志有力地推向市场,《钟山》在倡导"新写实小说"的过程中,通过设置雅俗共赏的栏目、调整杂志的定价、更新装帧设计等策略,将物美价廉文学杂志呈献给读者,从而使"新写实小说"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以读者为导向的生产策略在"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看《钟山》     
第6期的《钟山》,有方方、何顿助阵,也颇有一两篇好看的小说,算是为2006年划上了一个较为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2.
看《钟山》     
这一期《钟山》乏善可陈,像是再次倒退回年初的水平。篇目的绝对数量虽然看不出增减,但是单篇论质,却都有滥竿充数的嫌疑。  相似文献   

13.
读《钟山》     
本期《钟山》刊登中篇和短篇小说各六篇,数量不少,但缺少让人特别振奋的作品。晓航、赵玫等作家延续了既有风格,或说保持了以往的水准,虽无喜,亦无惊;倒是几个首次在《钟山》发表小说的新作家,各自露出了一点峥嵘,虽仍无惊,但尚可喜。  相似文献   

14.
看《钟山》     
本期头条刊发了韩少功即将出版的“长篇散文”《山居笔记》(下),给本期略显疲软的创作阵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相似文献   

15.
看《钟山》     
本期《钟山》只有一篇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姚鄂梅的长篇《白话雾落》。处于创作旺盛期的姚鄂梅近期的小说作品,如《黑键白键》、《像天一样高》、《忽然中年》、《大约在冬季》、《穿铠甲的人》等,大都纠结于一个相似的主题:人的梦想如何在世俗社会中碰壁、破灭。而《白话雾落》则把故事背景放在世外桃源般的雾落小镇,展开祖孙三代四个女人的情感史和性爱史。姚鄂梅似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风格,小说写得很“好看”。  相似文献   

16.
曹瑛 《现代语文》2008,(3):49-49
余近日新教苏轼之《石钟山记》一文,对此文产生许多疑问,姑陈述如下,以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场域之中,《钟山》与经济场和社会权力场进行力量角逐,获得了文学自主权,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场。《钟山》为活跃文坛气氛、获得文学话语权进行文学策划,归纳总结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种新生的创作倾向,并催生了新写实小说思潮。可以说,《钟山》对“新写实”的命名与倡导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真切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哈利?波特》在全球的持续畅销以及形成的产业效应无疑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立足儿童文学之领域,却延及到广泛的成人阅读世界,它具有精神趋向的经典性,但同时具有强大“悦读”的吸引力,它以文学文本为典范与资源,同时适时开发出关于“哈利?波特”的文化产业市场,形成一种成功的“文学消费”模式。这对于当下文学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读《钟山》     
本期《钟山》是中篇小说专号,登载11篇中篇小说,分量不轻。 陈应松的中篇新作《吼秋》延续了他对底层苦难的一贯关注。小说的主线是一个现代版的《促织》故事。只是《促织》叙述的是一个由官府威逼造成的凝聚着辛酸却以喜剧结尾的故事,《吼秋》则演出了一幕由官员的无知和自私酿成的人间悲剧、惨剧。在连日的暴雨冲袭之下,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的毛家沟有全镇覆没的危险。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政绩,铤而走险,蛐蛐大集如期上马。奠基之日,便是崩岩之时,全镇百姓遭受灭顶之灾。小说以一个小人物毛十三的视角,见证了这一过程。毛十三同时扮演着预言、受难和受压迫的多重角色。这三重角色,正好体现了小说特色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转载”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产”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学期刊的表现内容,也加强了和其他文艺期刊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文学领域曾大规模地利用“转载”这一形式进行文学的“再生产”。据统计,1949-1966年,《人民文学》共转载诗歌181首,其内容有“政治抒情诗”“民歌”和自由体诗歌等。《人民文学》通过“转载”这一形式,不仅向读者明确了国家政策层面的文化走向,还提升了被转载作品的知名度,扩大了被转载作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