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博雅教育和专业教育孰优孰劣的争论,甚至出现了两种思想的完全对立,而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不是单一的博雅教育或是专业教育所能造就的.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分析,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与大学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通识教育、博雅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博雅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身处人文与自然世界中的个人自觉与自主。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专业教育蕴含在通识教育之中。无论是培育博雅人才还是专业人才,通识教育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王婷 《文教资料》2013,(15):115-116
通过收集大量文献,作者发现,对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研究大都是针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中博雅教育涉及得很少。国内研究者主要把博雅教育界定在高等学校的范围之内。实际上,通过对博雅或通识教育理念的梳理不难发现,博雅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国家,但这时的博雅教育异于后来将博雅引入国内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实施博雅教育。作者以基础教育阶段为着眼点,分析了学校共同体的发展推动着博雅教育的实施,最后论述了在博雅教育理念下学校共同体的建构,为博雅教育在基础阶段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博雅”教育到“专业”教育: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孙崇文一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起步于欧洲的中世纪,发展至今已逾数百年之久,正经历着由“博雅”教育向“专业”教育的日渐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于研究生教育的功能转换,同时涉及研究生教...  相似文献   

5.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一种独特机构类型的文理学院,旨在培养精英人才,堪称一流本科教育的典范。导师制在美国文理学院高质量本科教育以及博雅教育理念的落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可划分为新生导师和专业导师两种类型;在指导方式上注重咨询式指导、引导式课程指导和协助式研究指导相结合。文理学院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取决于相关要素的支持,其中博雅教育理念是内核,住宿制是基础,小规模和低生师比是保障,对本科生教育的重视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少数精英院校可考虑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并建立配套措施支持其制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博雅教育是对现代大学教育中过分突出专业教育的反叛和改善,如何在博雅教育理念下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做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工具教育价值取向下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误读,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是等同于优质有形的、专业的、外在的高等教育资源;重新探析博雅教育理念,即博雅教育是一种理智教育、一种基于大知识观的教育、一种自由教育理念;进而分析博雅教育理念下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建构,包括学科群资源、大学学术共同体、校外资源和校地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专业写作教育兼容了博雅与技能两种教育理念,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开展专业写作教育,研究型大学必须从师资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学生驱动与引导三个方面采取切实的措施。中山大学中文系和康奈尔大学奈特中心为实施专业写作教育提供了两种范例。  相似文献   

8.
"艺术概论"与博雅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平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旨在培育才德兼备与和谐发展的"完整人"的教育.文章以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讲授"艺术概论"为个案,着重对如何打通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与博雅性、如何落实博雅教育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的实施进行详细剖析.在专业教育业已成为大学教育主流、人类艺术与文化日趋物化的当下,倡导博雅教育,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问题的一种忧虑.  相似文献   

9.
徐星 《上海教育》2013,(27):35-35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其本科阶段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全人教育)被公认为是非常适合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极佳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目前“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概念上的模糊,以及相应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解上的混乱,论文从课程社会学角度,运用比较分析法,横向比较了美国大学和我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人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比重,指出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数理自然科学的绝对重要地位,而且这种地位既是传统的延续,又有追求知识整体性的考虑;“通识”之“通”和“博雅”之“博”,即是基于知识整体性而论。同时,论文通过对中、美两所大学“通识课程”的具体比较,对我国目前“博雅教育”中的“精英”意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学本科教育诸多表象的观察,首先指出教育形式匮乏多样化是我国目前大学本科教育的短板,接着指出博雅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形式之一,介绍其主要特点,然后对受博雅教育之人所应具备的个人品性进行了详述,试图阐释博雅教育之精髓。最后对博雅教育的适应性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2.
沈文钦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3):92-104,125,126
通识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古罗马的博雅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博雅教育概念转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教育概念和通识教育概念。在实现这一转型之后,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美国重新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二战"后,通识教育被视为推动民主政治的工具而得到重视,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德国和日本扩散。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了回应知识社会对跨学科人才和通识性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模式在中国和欧洲各国进行了第二次扩散。未来全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通识性将进一步凸显,但以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复制美国的模式,而应该是在有所借鉴的基础上发展出适应自身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开展博雅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强化博雅教育育人队伍、构建博雅校园育人环境、开展博雅课程体系建设、革新博雅教育育人形式,培养知识渊博、品格高雅、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4.
博雅教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衍变,产生了一些相关概念.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全人教育、素质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期探求博雅教育的价值,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需求教育”的角度看大学专业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17.
博雅教育是一种基于大知识观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和优雅个性品质的“完整的人”。本文以“光与光合作用”一课为例,对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学科融合开拓视野等策略渗透博雅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属于大学教育理念的一种,本质上也属于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让人才具有通融基础和博雅精神,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学校没有成体系地进行开展,高校人才培养更倾向于专才教育,这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悖。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尤其是教育部高教司明确提出“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改革以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文章着眼于现行完全学分制,对“大学物理(通识课)”这门大学基础课程的通识化教育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并提出可参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之争已有数个世纪,参与此争论最有名的两人莫过于杜威与赫钦斯。两者都认为每个人都应接受博雅教育,实现工作的人文化和社会的民主,但对博雅教育的本质以及博雅教育本身究竟是工具还是目的存在分歧。杜威坚持将博雅教育与职业相结合,而赫钦斯主张博雅教育理应高于劳动。这些相似点与不同点其实是两人对于人性对于人类美好生活的不同憧憬的体现,也为今后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刍议博雅教育与大学新生始业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提出博雅教育问题起,博雅教育的内涵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博雅教育旨在通过性格的培养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善的理性和健康的情感,开发主体自我实现的潜在可能.目前,大学生道德底线下滑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科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加快,极端专业教育的弊病,亟待矫正.教育专家和学者呼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开展博雅教育,整合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中学迈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是其"精神成人"的关键时期.大学新生始业教育与博雅教育具有"精神成人"、"心智训练"的内在一致性.这就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设置核心课程,强化校园文化熏陶,使学生尽快融入博雅文化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