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中国历史 ,传统教育极其重视教人做人。我国最早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曾训诲道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 :“自天子以至庶人 ,皆以修身为本。”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提出过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中的学会认知意思就是要学会学习 ,而学会做事与学会共同生活都属于技能的范畴 ,应包括在学会生存之内。因此 ,上述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实际上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三方面的内容 ,首要…  相似文献   

2.
闲暇:延伸德育生活化的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到现实,与学生的各方面生活相联系,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闲暇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开展闲暇德育,就是要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增强德育的影响力与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八目     
《学语文》2015,(2):46
"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到现实,与学生的各方面生活相联系,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闲暇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开展闲暇德育,就是要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增强德育的影响力与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教育子女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子不教,父之过”。从上古社会到科技大发展的现代化今天,家庭教育始终为人们所重视。《(?)辞》里解释《周易·家人》时说:“正家,而天下定矣。”把家庭教育提高到稳定天下的高度。《礼记·大学》中写道:“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把齐家教子作为治国平天下之策。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一书,主张“教儿婴孩”。他认为学前教育使孩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今天的成长起着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家教,源远流长。在一个长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亲子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不分,极度分散又极度专制的社会里,家教,不仅是家庭和家族巩固与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即通过“修身、齐家”,而后达到“治国、平天下”。在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因袭相承非常稳固的历史进程中,以培养皇帝,求得“家天下”长治久安为目的的皇家教育,无论从教育规格、教育投入、教育制度,还是学科门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水准,无疑都是我国家教之最。我国古代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伊尹就是商汤王的家…  相似文献   

7.
“格物”一语出自《大学》。《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如欲致知、诚意、正心乃至欲修、齐、治、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之重构—基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理论前提,讲究个体道德自觉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践行原则,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从高等教育德育教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历史遗产,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它,进而开发它、利用它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先贤云:“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至为重要。一部中国的伦理学,乃家族伦理学。所谓“家和万事兴”,是说国家天下之平定与富庶,乃从家庭和睦肇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说以扫灭匈奴为第一要务,其次才能谈到“家”。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思想流传至今,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运用。例如,儒家经典《大学》里有句名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11.
古代经典中的家政思想与社会政治思想密不可分。《论语》、《孟子》在论述修身治国之道的同时 ,对“齐家”亦予重视。“齐家”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孝顺父母、夫妇关系、子女教育、物质生活和理想家庭模式等方面。这些对后世起到先导的根源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封建社会,株连九族,世代承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法律制度,决定了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就在于业余时间(闲暇时间)。”陶行知先生1921年在《中国教育实验之必要》一文中说:“人当忙时不会走歧路,一遇空闲,危险就来了。”他还曾提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教学做合一”陈云恺一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主张之一的“教学做合一”,长期被认为是生活教育的“教学理论”。八十年代修订出版的《辞海·教育心理分册》持这样的观点,郭齐家教授著《中国教育思想史》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相似文献   

16.
一、《教育学》课教学应重视德育内容的必要性1.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德育提到应有的地位并给予重视,这是因为德育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唐朝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视为教师三大任务之首。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道德的影响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个任务比一般地发展儿童的知识去充实他们的头脑重要得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看到了德育的…  相似文献   

17.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18.
《礼记·大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立德树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明确目标构建,探索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开发学校、家庭、社会多元支撑平台,切实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是现代职业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德育,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对下一代的言行举止给予许多的规范和教育.中国古代德育的目标取向及内容架构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得到简明而又清晰的表达,这一表达式可以用"同心圆"来比喻,以"修身"为"圆心",再向家、国、天下延伸和扩展."修身"就是要学会做人,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然后做人的道德规范延伸至家庭,个人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再进一步扩展至国家乃至全社会、全人类.这一"同心圆"的结构不仅突显出人性为本的特征,而且突出了德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然而考察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我们会发现"同心圆"已发生了变化,"圆心"由个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变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的教育.这一点可从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规定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两千多年的历史性积淀,它以人性论为理论前提,讲究个体道德自觉与规范教育相结合的践行原则,采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模式,最终达到经世致用--"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世俗目的.它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价值链条,折射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