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欺负是中小学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欺负的发生有特定的情境,年龄和性别因素都会导致欺负的发生。目前,学生与教师对欺负的应对方式,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和同伴关系值得关注。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学校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攻击行为,是指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对力量相对弱小或处于劣势的一方进行的攻击,通常把欺负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职业院校女生的欺负问题较为突出,研究职业院校女生受欺负/欺负的现状,对改善女生的生存环境、有效进行欺负干预有重要作用,也为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美国校园欺负行为干预以州为单位,政府积极参与干预行动,同时干预欺负者、被欺负者和旁观者,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践。我国应该重视校园欺负行为,建立一个由个人、家长、学校、国家共同参与的干预体系,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制定长期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7.
国外移情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介绍了国外对移情和欺负行为概念的界定及分类,重点阐述与分析了移情和欺负行为的关系以及移情训练对预防和减少儿童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莉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8-10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中非常普遍,大约有1/5的学生卷入其中,它阻碍了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本文介绍了欺负行为的类型和特点,欺负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学校中的欺负干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欺负行为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欺负行为研究的文献后发现,研究者对欺负行为的概念界定不一,对幼儿欺负行为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干预研究更为稀少。 相似文献
10.
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伤害性。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应的干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了解国内外学者所做的有关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对我们开展学校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85-95
本研究以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为中介,探讨校方营造学校归属感及采取严格学生管理模式的措施对数学、阅读与科学素养产生的间接影响。以多水平中介模型为检验方式,在控制了学生水平与学校水平的干扰变量条件下,得到如下结果:(1)三种核心素养与关系欺凌有显著负向关联,但是未与肢体及言语欺凌有明显关系;(2)学校水平的学校归属感较高以及采取较严格的学生到课管理模式时,学生遭受关系欺凌的情况较为和缓;(3)学校水平的学校归属感较高,学生的数学与科学素养也较高,学校越严格管控学生到课的情况,学生的三种核心素养也较高;(4)学校水平的学校归属感与严格管控学生到课的管理模式会先通过降低学生遭受关系欺凌的方式对核心素养产生积极作用,部分的多水平中介效果存在,但是该效果在不同核心素养上有所差异。研究显示,学校管理在预防学生欺凌和提升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核心素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Olivia N. Sarach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7,45(4):453-460
Bullying is a serious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young children’s well be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find it difficult to manage bullying in the classroom. Preschool is the first environment outside of the home setting where children encounter difficulties when they socially interact with their pee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protecting and establishing a safe environment for all children,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esent current empirical evidence about the nature and distinctive facet of bullying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t defines both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school bullying and bully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escribes the social context of young children’s bullying, differentiates between bullies and victim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young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bullying, describes the young children’s functions in bullying, and provides a rationale for the use of bully prevention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Christine Suniti Bhat Moira A. Ragan Priscilla R. Selvaraj Benjamin J. Shultz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ing》2017,39(2):112-124
Six hundred and forty high-school students (Grades 7–12) from a large central government school in South India participated in this exploratory study of online bullying (cyberbullying) in India.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the Survey on Social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SUICT; Bhat and Ragan 2013).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pproximately half the participants experienced online bullying in one or more roles described by Bhat et al. Education about Asia, 2(18), 36–39, (2013), with these being: initiating online bully, secondary online bully, bystander, or target of online bullying. Overall, engagement in online bullying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grade level,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role of secondary online bully was the highest of the four roles for Grades 8–12. Male participants reported higher engagement in all four roles than female participants, and this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for the roles of initiating online bully, secondary online bully, and target of online bully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four roles of online bullying. Recommendations for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online bullying in the Indian context are provided, along with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王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4):94-95
针对目前高校女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状况,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帮助女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女生参与体育课的兴趣,根据女生特点,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李小春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37-38
健美操是体现形体美与健身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本根据女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高校场地设备等具体情况,提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几点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丽娜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1(3):87-88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就业工作,而且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文章通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分析总结了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出心相应的教育对策,为女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及关注此问题的同行尽一,最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校园暴力包括校园暴力犯罪和校园欺负。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校园欺负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点和关键。在这方面,奥维斯校园暴力预防计划是比较成功的蓝本之一,学习并借鉴该计划的具体措施和推广模式对于解决我国当前的校园暴力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8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是自恋与自弱并存.自恋与自弱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对80后女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什么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9.
“80后”女大学生心理特点是自恋与自弱并存。自恋与自弱的心理如何形成以及对“80后”女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什么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19(6):88-90
针对普通高校女同学爱静不爱动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篮球课上采用讲解、示范、游戏和灵活的比赛规则来培养和提高女同学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为终生健康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