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2.
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就在总结论辩方法时 ,给比喻下了定义 :“辟也者 ,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 ,王引之云“也与他同”。墨子指出 ,比喻就是用他物来说明此事物的方法 ,并揭示了比喻具有“明之” ,即说明的作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譬喻 (比喻 )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夫譬喻也者 ,生于直告之不明 ,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与墨子一样 ,王符认为比喻的作用是“彰之”。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者继承下来 ,直到现在 ,许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3.
《墨子·小取》第二段(或也者,不尽也……)列举出墨家辩术的七种方式:或、假、效和辟、侔、援、推。从《墨子》全书看,辟式是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推论方式。对辟式的说明,《小取》中有这样三句话:  相似文献   

4.
比喻由本体和喻体组合而成。《墨子》中说:“辟也者,取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取彼物(喻体)以明此物(本体),就构成了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用盛开的梨花喻雪花,构成了精妙的比喻。精妙的比喻总是富有美感的,因为用来打比方的事物通常是富有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由本体与喻体组合而成的,无喻体则无比喻,无本体则喻体无所依托。本体喻体的组合也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或属类不同的事物。《墨子》中说:“辟也者,取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取彼物以明此物,才能构成比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体“雪花”是无生物,喻体“梨花”却是有生物。而另一  相似文献   

6.
针对《庄子·逍遥游》“野马”、“尘埃”为一物还是两物的争论,以王叔岷《庄子校释》“野马”、“尘埃”是一物为参照,指出其古籍注解之方法存在的问题;又运用语言学之语法相关理论,考察了《庄子·内篇》时代判断句“A也,B也,C也”的主语和谓语分布情况,得出A、B为主语,C为谓语的结论,进而证实“野马”、“尘埃”当为两物.  相似文献   

7.
比喻说理源远流长。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小取》便给它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通、“譬”,即“比喻”。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事理显得具体形象,易收深入浅出之效。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经常要接触到比喻说理的问题。比喻说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喻体性质分,有正喻型、反喻型;从喻体数量分,有单一型、复杂型;从喻体内部关系分,有单纯型、复合型。一、正喻型 1、肯定式通过比喻,认定比喻事物间的理由与推新  相似文献   

8.
墨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墨子》一书,其中特别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六篇,包含着极其重要的逻辑思想,是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端,它可以和印度的“因明”、古希腊的逻辑学相比而毫无逊色。对于  相似文献   

9.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0.
感受是比喻的灵魂黑龙江省大庆市第62中学高少华比喻在古代有两种定义。一是墨子所说:“辟也者,举它物而明之也。”这种比喻常用于说理,相当于现在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和说明文中的打比方;另一种是朱熹所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种比喻常用于诗文之中,对要...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论说文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从文章角度看,有很多家的成就是超过孟子的.但是,孟子的文章对以后的文章写作的影响却比他们大.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苏轼等,不独思想方面受其影响,在文章方面也努力向他学习.刘熙载《艺概》中说,“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亦贾长沙”,“王介甫文取法孟、韩”,是有道理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议论文章,最早的是《论语》.《论语》是语录体,片断而不成篇,从文章形式来看,成就不算很高.比孔子晚出的墨子,他的《墨子》一书,比《论语》成书晚,但比《孟子》早,在论说文的形式和文章理论上,也比孔、孟有更大成就,象墨子提出的“三表法”和逻辑证明方法,不仅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现在看来,也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文章形式来看,墨子的文章已经向有组织有结构的论说文发展.所以,有人推崇墨子是论说文的创立者.晚出的孟子,只完成一种对话体,也无明确的文章理论,其成就当在墨子之下.至于同孟子同时的庄子、苟子,某些方面的成就也是在孟子之上的.如庄子之用寓言说理,荀子之讲究逻辑结构,都比孟子为高.他们的文章也发生过重大影响,但影响不如孟子.  相似文献   

12.
侔与制约逻辑语用学1、2、3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韩非在《韩非子·难一》里揭举的分析到客观的项且包含客观的2元关系的客观世界的逻辑规律“不自相矛盾律”堪称中国古代客体逻辑语义学的范例,那么,墨翟在《墨子·小取》中关于“侔”的“是而然”、“是而不然”等一系列讨论则开了中国古代客体逻辑语用学的先河。客观事件间的客观的制约关系就是刻划清楚后的充分条件关系或必然  相似文献   

13.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有这么一句:“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有人(如人教版教学参考书初中语文第四册)认为这个比喻的本体是“嗡嗡嘤嘤的声音”,喻体是“弦乐”和“歌声”。这种理解也符合通常人们对比喻的认识,“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即,一物比一物。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注意到这种解释是有问题的。因为作者是说纺线这动作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所以,本体应该是“(人用手)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这是一个由人摇车、车发声的两个过程联合起来的纺线动作;喻体应该是“演奏  相似文献   

14.
二墨家:墨子,墨辩及墨经中的科学思想甲墨子与墨经的逻辑墨子名翟(约为公元前四八○——三九○年),宋大夫。“汉志”说“墨家出清庙之守”,不隶名家。晋鲁胜说:“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这是肯定“墨经”为墨子自著,同时認墨子本人应为名家。我们相信鲁胜的话,有一部分是可靠的,如果说全部“墨经”包括“经说”及“大取”“小取”都是墨子著的,这当然有  相似文献   

15.
《墨辩》逻辑是围绕“名”问题展开研究的,它是墨家论辩的基础.如果说《小取》是墨家逻辑总纲的话,那么《小取》的逻辑体系无不涉及“名实”关系,而《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则是对名实关系的全面论述.这种“名”不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词项”(概念)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人们研究中国文化往往对那些常识性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视而不见,甚至不少被视为糟粕而加以否定。比如“比类取象”和“同气相求”,这是我们老祖先非常重要的两种思维方法,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前者重在观察自然之“象”,获取其要义,感悟“象”背后的道理,然后运用这一道理去解读共通的现象,并在实践中推而广之;后者强调识一物时,依据其特性,联想其相似物类,以及相关性,把该物放在系统之中来推演,借此找到万物归类、万物互联的逻辑。这些正是古人认识事物、处理问题所依据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型,同时也存在于老百姓日常思维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一书,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大量珍贵的语言文字资料,而且也是运用古代丰富的逻辑思想进行学术研究的光辉典范。本文仅就《说文》一书所包涵的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所运用的逻辑方法作一尝试性探讨。一、“类”概念及其运用“类”概念,在我国逻辑思想史上,首先是墨子提出来的。“类”这个具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高一语文教参在分析《关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的写作特点时,认为该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并进一步解释说:“比喻论证属于类比论证中的一种,……”这就是说,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这两个概念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我认为这种认识殊为不当。试作区别如下: 1.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的最大特点就是“比喻”二字。宋代学者朱熹是这样来给比喻下定义的:“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我们今天对比喻的通俗理解就是打比方。比喻论证方法就是在议论性文章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段,即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事理,表明观点,是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理中的具体运用。它能够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道理简单  相似文献   

19.
散文要写得“形散神凝”,就得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选择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焦点”,用以凝聚散乱的题材。如果我们将所写的题材聚焦于一物,这个物就成了叙事或抒情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向它辐凑过来,这种手法就叫“物脉”。我们学过的散文,如冰心的《一只木屐》、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  相似文献   

20.
一、命题:读了《风景谈》、《爱莲说》,请按下面的要求作文:任选一物,取其特性,展开联想,组成篇章.(认真研讨这个要求)二、指导:写这个题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被描述的“物”,一是要表达的“意”.二者不可分:“意”寓于“物”,描写“物”是为了揭示“意”.例如:《爱莲说》写莲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来拟君子之德.因此.生动地描述“物”的特性,是为了“意”的充分揭示.三、习作评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