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教育哲学的世纪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的中国教育哲学 ,以学习杜威教育哲学思想为初始 ,后又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初步建立了教育哲学学科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尤其是 2 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和发展 ,在挖掘民族的教育哲学思想历史的同时 ,又关注西方教育哲学的发展。未来教育哲学的发展趋势是 :向具体研究领域深入 ;加强研究的国际化 ;进一步发挥教育哲学的批判功能和理想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内外有着不同的演变历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外出现,而我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要晚得多。教育学学科演变中值得关注的主要有教育学可否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教育学的事实与价值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学科未来发展将朝着多学科渗透创生多元交叉学科、立足本土并轨国际教育学、立足实践发展教育理论、侧重从方法论角度寻找教育学研究的突破口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教育史研究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史界的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史的发展在科技史学科中获得了比在教育史学科中更重要的地位。教育史学界对科技教育史研究的讨论把科技史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对于广泛的职官科技教育、艺徒训练以及私学、家学中的科技教育研究薄弱。回顾科技教育史研究百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史研究和科技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应该扩大教育史学科的研究范围,使教育史研究突破狭隘学校教育观的束缚,寻找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哲学通过教育本质、教育价值、人与知识等重大问题的研讨,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解放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与借究鉴最,使大中的国不教足育是哲缺学少的问研题究意具识有和了批世判界精眼神光。和未他来者,中参国照教系育。哲30学余的年研来究,中需国要教切育实哲继学承研与弘扬中国文化教育传统,继续加强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拓展教育哲学研究视野,提高中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力。研究者需借鉴社会学等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勇于社会责任的担当,突出问题意识,增强批判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提供前导性思想,以理性的高度判断中国教育发展的方位,澄明教育发展的价值前提,思考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思想条件和广泛的现实原因。因此,我们要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分析了解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现状和原因,进而深化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中承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对残疾人缺陷的教育补偿是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形上视域看,缺陷的意识性存在是残疾人缺陷的真正所在。教育补偿是缺陷补偿的重要方式。教育补偿主要通过培育超越信念、启发自我反思和体验式的精神关怀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学科在濒临绝境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重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大规模译介国外教育学科为特征的隐蔽式教育交流成为我国当代教育学科重建的一条重要路径.对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的文本分析表明,隐蔽式的教育交流通过译介国外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对这两个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展现了教育交流对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哲学:从素质教育到生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教育”弊端,显示当前的教育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教育现实。中国的教育现代化,需要完成由“学科中心”到“生活中心”的实质性的转换,需要新的教育文化和教育哲学。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是与我国国情相契合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对于矫治“应试教育”,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成为指导现实、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哲学。  相似文献   

9.
教育发展是我国百年现代教育进程的逻辑主线,教育发展观念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点上正式确立,导引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现代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进入教育现代化新时代,教育发展观念突出表现为三副面孔,即以进步为价值中心的教育发展观、基于经济学标准的教育发展观及以科学-技术化为合理性判断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发展观念在创造出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自身的内在矛盾性或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需引起警惕并进行批判性分析,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线性进步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回归教育发展的文化与空间多样性尺度;经济学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构建教育发展的多维内部话语及价值体系;科学-技术主义的教育发展观批判,释放作为教育发展根本性依据的主体生命活力与教育实践活力。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人类学概念的引进,到对少数民族以及社会转型时期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人类学在我国历经了概念引进、研究兴起和学科初步形成的发展历程,正朝着本土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但客观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存在价值模糊、专业共同体缺失、研究主题模糊、研究范畴狭窄、研究方法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应从明确学科价值、完善专业共同体、拓展研究范畴、创新研究方法论这四个维度,探索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和实现该学科本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教育技术学科,自产生之日起,从名称到内容,一直保持着中国特色。但近年在引进美国AECT“94定义”时,有中断传统的倾向。如何做到既保持中国特色,又能以开放的姿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教育技术的理论框架可由五部分组成:教育技术的本体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的评价,其逻辑起点是“借助现代媒体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追溯历史渊源,正视时代与哲学的辨证关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即把当今的时代概括为内容的深刻性,范围的广泛性,时间的剧变性,空间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引进、初创和成型三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学者对教育哲学的存在根据、定义、作用、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探索。回顾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建设,可以发现当前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亟待解决五个问题:能否建立一门共认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教育哲学在中国的生存基础,教育哲学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关系,中国教育哲学学派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科识别与界定阶段、探索性发展阶段、突破性发展阶段、深化与规范发展阶段。文章回顾并总结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发展在这四个阶段的成就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历程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十次学位授权审核的历程、指导意见及相关数据显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基本动因,学位授权审核改革与高等教育规模紧密相关,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在波浪式递进过程中不断向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位授权制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舆论分析,是就社会公众对共同关心的教育政策、事件、现象和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言论和意见等信息进行汇集、分析并作出科学判断的过程。作为对教育实践需求的回应,教育理论领域的教育舆论分析是伴随着社会利益分化、媒体改革和网络新技术发展而诞生的,因而教育舆论分析有可能成为教育理论的一部分。教育舆论分析需要从研究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考量。教育舆论分析的基本路径依次为搜集教育舆情,对基于教育舆情的教育舆论进行研究判断,提出解决教育舆论问题的教育政策建议和舆论环境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交往是发生在教育中的师生、生生以及参与其中的所有人的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它不仅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更包含着对对方心理状态的体验与移情。教育交往必须建立在交往者主体性、生成性、交互性、理解性的基础之上,才能给教育以真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高等教育实践还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都期待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有创新性的发展,而高等教育研究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成熟的高等教育哲学的支撑.哲学的贫乏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而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的兴起和发展则昭示着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创新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有关文献的分析发现,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和成果也越来越多。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等原因,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开处方式的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围绕有关法律和政策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不够深入;比较重视研究对象的经济特性,而相对忽视其社会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