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玲玲 《教师》2013,(25):79-7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是一个让学生在探究中愉快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变幻莫测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身边常见物质或有趣的现象进行探究。既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综合实现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活动目的]1.巩固与深化燃烧的条件,木炭吸附性,CO32-的鉴定,胆矾性质,气体体积变化与压强关系等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2.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明白只有牢牢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分析、综合能力.[活动过程](引言)我们这本化学新教材,增加了十多个“家庭小实验”,开设这项课外活动的目的,一是要使同学们明白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原来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那么紧密的联系,要求…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83):117-118
可以说生活中很多的现象都与化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它的影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对化学反应的了解,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有趣的现象,因此,化学实验教程是初中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将有趣的化学实验与化学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还能够通过充满趣味的化学实验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到化学课程当中,不仅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明白了化学现象变化的原理,因此,充满趣味性的化学实验课程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对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能力起着引导性作用,并且更加有效地提升了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认识事物,并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培养各种能力,进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上更重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其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考化学试题突出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验能力、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考查;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了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上更重视考查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新课程考试大纲明确其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取、有序存储的能力;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化学作为一项实验性为主的科学,其学科的结论往往通过精细的观察而得来.因此在初中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于实验等实际操作的观察能力,并且探析出行之有效的能力培养方式,让学生从课堂化学教学和课外生活的化学现象中得到化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学校渗透责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化学课堂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不能寄希望于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来体现或是简单联系、灌输说教,教学中应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并蕴含责任教育因素的典型事例,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在综合、全面、整体思考中真正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真实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发现,用心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让化学教学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化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贴近的实验,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物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每一知识及其联系都与实验密切相关,需通过实验加以论述、说明、验证,也需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生活与生产实例的体验中把握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双微整合”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上述教学问题.即一种综合运用微型化学实验与微机辅助教学的先进教学手段,使其有机整合、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双微整合”的具体特点: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多;药品的用量较少,不少器材能就地取材,节约费用;实验现象明显、反应速率快;减少环境污染.这样,将演示实验重设变为学生实验,把药品、实验器材带出课堂展开实地研究变为可能.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信息互相贯通,突出重点、难点,同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吕娟 《考试周刊》2013,(78):143-143
<正>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通过化学实验强化探究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并发展创新思维?在化学实验中开展探究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最佳教学模式。一、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实验中有很多现象比较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4.
化学与生活题是中考的热点题之一,这类试题能很好体现化学中"贴近社会、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表现出化学课本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增加对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关注度,懂得运用化学知识联系实际并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在命题考试中这类试题往往考查了学生分析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试着从解题的角度对此类试题进行了一定归纳,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典型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一、化学与能源例1(2014年哈尔滨)化学为交通运输做出很多贡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素养指的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照化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充实学生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在社会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法把学生课堂中学到的化学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会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  相似文献   

16.
教材《化学》(化学与生活-选修1)要求: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能源、医药、材料等,进一步强化基本解题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目标通常利用"STS"形式呈现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选拔性考试之中。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教学需要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统领.在化学教学中,要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社会生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化学事实,加深对化学概念与化学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是一个让学生在探究中愉快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变幻莫测的化学现象.积极探索化学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20.
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与技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在高考中的考查力度不断提高,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还要求学生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初步了解化学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重点,更是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化学科失分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