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亦步亦趋     
春秋时代,孔子有个最得意的门生叫颜回,一次,颜回对孔子说:“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意思是说:“老师正步走,我也正步走;老师急步走,  相似文献   

2.
略论孔子的政治思想戴哲人一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庸》中总结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八个字,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完全对。孔子是理想主义与实际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家,说他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是在尧、舜、文、武的基础上形成的,说他不完全对,是因为孔子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问”。教育者,授业传道解惑离不开“问”;受教育者,求学获知进益更离不开“问”。“问之道,尤重于学也。”①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问”是重要的。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划时代的重“问”者,可以说:重“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孔子成功的一个基因。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这是孔子重“问”的指导思想。他正是用这个思想指导自己的“问”的行为,谦恭地、不倦地向周围的人请问求教,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一步步  相似文献   

4.
志于道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5):75-75
“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见于《论语?述而》。中国传统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孔子自述他一生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一步“志于学”说的就是立志。后来的学者关于立志也有许多精辟的话。如:“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  相似文献   

5.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话语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学生心理,知道学生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下就问到学生心坎里去了。孔子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为学又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遥远的地方来看我,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知道我,我也不恼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孔子说:“温习旧的而知道新的,就可以做人们的老师了”。孔子说:“为学但不去思考,就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可是不去学习,就精神疲倦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千古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也。读《论语》,会发现孔子不像孟子那样凡事紧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不像其他读书人老是板着脸孔,他是很轻松愉快的一位师长。孔子也是位美食家,他有句名言,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说饭菜做不好,不吃。孔子还是位时装迷,衣服不但裁剪要得体,色彩图案也要烫染合适,不然宁可不穿。所以照此推断,孔子应该是位好厨子,也应该是位好裁缝。  相似文献   

8.
夫子“与点”之叹主要有三解 :其一 ,孔子“善点之言 ,欲以雩祭调和阴阳” ;其二 ,“孔子与点 ,盖与圣人之志同 ,便是尧舜气象” ;其三 ,孔子与点 ,善其独知时也。以《论语》证之 ,一说有违孔子的天道观 ,二说不符合孔子大同理想的最高追求和现实中的实际目标。只有第三种说法符合孔子进退行止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实乃孔子真意  相似文献   

9.
常常“温故而知新”的孔子老师怎么也不相信自己会下岗。孔子说只怪内己.面对下岗的原因.孔子心服口服!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能一听到就行动?”又一次.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吗?”孔子回答:“是的,听到以后就可以行动。”孔子另一弟子公西华不解,问为什么同样问题回答不一。孔子告诉他说: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这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告诉世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潜质事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对他们应抱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但潜质生也有他的特殊性,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给潜质生转化提供了闽材施教的方法。面对潜质生,教师更要多一份期待和坚守。  相似文献   

13.
孔子,把他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上面.在我国历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伟大教育家.当然,他的教育内容和目的,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都已不适用,而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些至今仍然没能背弃.简举数例如下:一、循循善诱.孔子教育学生,方法相当灵活.不论在文化上或是思想认识上,都是胸有成竹地按步骤层层扶引深入.高足颜渊在感叹夫子之道又高又深、忽前忽后似乎不可捉摸后,接着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原文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见《论语·颜渊》,以下凡引《论语》一书,均只注篇名)这就是说,不论谁原基础薄厚、接受力强弱,孔子总能使众生各尽其力地往前赶.一次,学生冉求对孔子说:“我不  相似文献   

14.
周至逸 《新读写》2011,(4):36-36
孔子曾经在未出仕之前对老子说:“我的道在人间。”于是他怀着一腔仁政的信念选择了出仕。纵观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皆以出仕为最高追求,孔子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正>《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的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也是一个真诚的教育家。他毕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思索……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它深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它也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一次,孔子到卫国去,他的学生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该怎么办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道:“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当成治国、立国的三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谈不上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就要消费,又有手就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应该发展生产,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消费的需要。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才能发展教育,把文化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7.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曾说过"回也非助我者也"的话,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孔、颜同时代的人也不这样认为。颜回在道德修养、传道、守道、弘道,团结门人及思想方法等方面对孔子多所助益。孔子也曾说过颜回在"仁"、"信"方面要强于自己,又径直称之为"圣人",这些都说明"回也非助我者也"这一句并不能概括孔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9.
最著名的老人家谁不愿意当孔子的学生呢?当他的学生有很多外出的机会,一游就游到了国外,在路上孔子还会组织大合唱。孔子的学生大多数都和孔子关系很好。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孔子的学生很多和他差不多大,其次是他不羞于在他的学生面前表现出胆小、爱哭的一面。每当他哭的时候,他的学生就在旁边站成一圈啧啧赞叹。春秋的鲁地西部有只麒麟出现,当地人不懂这是吉祥物,就合围击杀了它。孔子赶去察看,痛哭不止。弟子们恐老师悲伤过度,就用铜钱串织后披在牛身上,对孔子说:“麒麟还在,一点也没有受伤。”孔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才怪,它不过是一只有钱的村牛罢了!”  相似文献   

20.
《甘肃教育》2014,(16):15-15
正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论语·阳货》孔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不想见的人,哪怕对方地位很高,权势炙手可热,他也会选择傲慢地回避。那时的鲁国,权势掌握在季孙氏等三大家族手里,而季孙氏家又被管家阳货所掌管,所以说,阳货是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孔子却不怎么喜欢他,当然这也是有事由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孙氏有一年大宴鲁国的士人,孔子还正在为亡母戴孝。听到这个消息,对于自己的身份很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