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应用题例6,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 教材中第一种解法:先求出1盒钢笔的价钱,再求出每支钢笔的价钱。列综合算式解答:60÷3÷10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3盒钢笔一共有多少支,再求每支钢笔的价钱。列综合算式解答:60+(10×3) 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列出与教材同样的解法,并能说出算理,给“正确”的判定,并以鼓励。一位学生说:“老师,我这样列的算式,也得出每支  相似文献   

2.
教学“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价钱是多少元?”(六年制七册第62面例6)时,一教师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后,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列式计算,说算理。学生积极思考,列出了60÷3÷10、80÷(10×3)、60÷10÷3、60÷(3×10)阳个算式。讲评时,学生能说出60÷3÷10和60÷(10×3)的意义,讲不清后两个算式的道理。教师则肯定了前两个算式的正确性,而指出60÷10÷3和60÷(3×10)毫无意义,是错误的算式。  相似文献   

3.
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把连除应用题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例题是71页例3:“小华家养了35只母鸡,4个月一共生了3640个蛋。平均每只母鸡每个月生多少个蛋?”第二类例题是71页例4:“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  相似文献   

4.
贵刊1988年第11期发表了蒋永兴同志的《一道应用题教学引起的思考》(以下简称为《思考》),文中所提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要注意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培养,不轻易否定学生提出的新解法等观点,无疑是对的。但对文中所提出的第三种解法及所给出的解释,笔者认为过于牵强,值得商榷。 《思考》一文是对某小学教师在讲授一道应用题时,一位学生提出被老师否定的第三种解法而加以肯定,并给予论证的。原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60元,每支钢笔的价钱是多少元?”老师讲解了两种解法,其综合算式为:  相似文献   

5.
片断:出示例1:六年级四个班举行庆“六一”歌咏比赛,准备设一等奖4名,奖钢笔1支,二等奖若干,奖笔记本一本。小帅拿一笔钱去购买奖品,没有剩余。小帅知道,这笔钱如果单买笔记本能买18本,单买钢笔能买12支。根据以上信息,你们知道二等奖设有多少名吗?(生相互切磋后,汇报。)生1:根据以上信息,买4支钢笔,剩下的钱全部买笔记本,只要知道笔记本的本数就能知道获二等奖的人数。我是这样解决的:假设小帅拿去108元,笔记本每本价钱为108÷18=6(元),钢笔每支的价钱为108÷12=9(元),先买4支钢笔用去9×4=36(元),还剩下108-36=72(元),72元买笔记本能买72…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2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去80元。每支钢笔多少元? 学生很快说出丁如下两种解法,并说出了算意。  相似文献   

7.
一、案例描述 出示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页练习三第14题:(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1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了360元.平均每支钢笔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这一道题目,看看哪一位同学解答得既正确又有速度.(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4分钟过后,已有多个学生做完在座位上玩耍起来) 师:请已经做完的同学认真检查,看看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不能影响其他同学做题目.(笔者看到玩耍的几位学生在座位上低着头一声不吭,情绪明显低落了下来,这时教师悄悄地把两道题目的两种解答方法写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8.
[片断]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P34例2:一辆摩托车130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在探讨如何计算18÷130时,出现了下面的教学片断。师:18÷130等于多少,怎样算?生:18÷130=18×130=60。师:你这样想的依据是——生:我是根据上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推测的。师:这样推测正确吗?谁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下?生1:18千米是130小时行驶的路程,先计算18÷3,求出110小时行的路程,再乘以10就求出了1小时行驶的路程。列式为18÷130=18÷3×10=18×31×10=18×(31×10)=18×130。师:你运用解整数应用题的知识,推导出了18÷…  相似文献   

9.
笔者听三位老师教学统编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七册第62页应用题例6,设计的准备题各不相同,其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甲先让学生解答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学校给三好学生买奖品,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2元,一共用去多少元?”然后要求学生将它改编成两步计算的连除应用题(即例6)。教者这样设计准备题,是从学生已学过的连乘应用题出发,意图从连乘与连除的互逆关系来引入新知。但是,由于准备题和例题都是两步计算,准备题的起点比较高,难点并未降低;加之解答准备题的思路与解答例题的思路联系不紧密,准备题的铺垫作用不明显,结果学生不仅改编起来有困难,而且解答例题仍较费劲。  相似文献   

10.
我知道了     
饶佳 《小学生导读》2010,(10):21-21
考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到商店买了若干支钢笔与圆珠笔,平均每支笔的价钱是6元,已知钢笔价钱比圆珠笔贵一半,小明购买圆珠笔的支数比钢笔支数多一半,每支钢笔多少元?”  相似文献   

11.
所谓“旧题新做” ,就是充分运用所学的新知识 ,去思考探索以前的例题和习题的新解法。例 1 有 60 0 0块砖用小卡车运 ,要运 1 5次。如果改用大卡车运 ,可以少运 5次。大卡车比小卡车每次多装多少块 ?(第九册P66第 9题 )当时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时是这样解的 :60 0 0÷ ( 1 5-5) -60 0 0÷ 1 5当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 ,可引导学生用方程法解答 :设大卡车比小卡车每次多装x块。可列出以下几个方程 :( 1 ) 60 0 0÷ 1 5 x =60 0 0÷ ( 1 5-5)( 2 ) 60 0 0÷ ( 1 5-5) -x=60 0 0÷ 1 5( 3 ) ( 60 0 0÷ 1 5 x)× ( 1 5-5) =60 0 0当教学分…  相似文献   

12.
每月一练     
《课堂内外(小学版)》2007,(4):I0003-I0008
数学每月一练(三年级)一、在下面的○里填上“>”、“<”或“=”。250÷5○400÷8300÷6○280÷7180÷3○270÷3600÷6○8100÷9480÷6○720÷9二、给下面商是两位数的打上“√”。960÷10240÷8360÷3312÷2三、列竖式计算,并且验算。945÷7=109÷8=257÷6=397÷9=四、应用题。1.李亮买了一本漫画书,一共128页。他每天看8页,要几天才能看完?2.章强练习书法。他用1小时写了600个毛笔字,平均每分钟写几个字?3.老师组织同学们去公园,全班有50名同学,乘8个座位的面包车,需要几辆车?4.王燕有100元零花钱,她想买8元一盒的卡片,她最多能买几盒,还…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一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复习题让学生练习 :张华去商店买文具 ,把所带的钱如果全部买钢笔可以买12支 ,如果全部买毛笔 ,可以买15支。现在她先买了4支钢笔 ,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支毛笔?题目出示后 ,顿时 ,学生们纷纷举手列式解答 :(1 -112×4)÷ 115= 23÷ 115=10(支)师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一生 :我把张华钱的总数看成单位“1” ,先求买钢笔后剩下多少钱 :(1 -112×4)= 23,再求出剩下的钱还能买多少毛笔 :23÷ 115=10(支)。这时 ,还有许多学生举着高高的小手想告诉老师 :“我还有另外的解法!”但这位老…  相似文献   

14.
小朋友,下面这道计算题,我们通过分析,有了3种解法,你还有新的更多的解法吗?例小红带了65元钱去买布娃娃,已知3个布娃娃21元钱,小红想买这样的9个布娃娃,她带的钱够吗?分析与解1:可以先求出1个布娃娃的钱数,即21÷3=7(元),再求出9个布娃娃需要的钱数,7×9=63(元)。小红带65元钱可判断她带的钱够用。解法2:同样也是先求出1个布娃娃的钱数21÷3=7(元),那65元就可以买9个布娃娃还多2元,即65÷7=9(个)……2(元),所以她带的钱够用。解法3:因为9÷3=3,也就是9个布娃娃的价钱是3个布娃娃的3倍,所以9个布娃娃的价钱21×3=63(元),而她带65元钱,所以她…  相似文献   

15.
120÷■=3     
解答等式谜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式子中数与数之间的隐含关系,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为突破口,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判断推理,把算式补充完整。例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字。120÷□0>3□□0÷40<8420÷□0>60□□0÷3<70分析与解:120÷□0>3的题意是120除以几十的商大于3。我们解答这道题的思考过程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一、先想120÷□=3。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除数的方法是:被除数÷商,所以120÷3=40,也就是120÷40=3。二、再想120÷□>3,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要使120÷□的商大于3,除数必须是小于40的整十数。比…  相似文献   

16.
余数是几     
上课了,梁老师在黑板上出一题:60支粉笔可装一盒,250支可装多少盒?还余多少支?小明和小华在黑板上做出了两种答案。小明这样做的:小华这样做的:250÷60=4(盒)……1(支)250÷60=4(盒)……10(支)答:可装4盒,余1支。答:可装4盒余10支。两种答案不同,经检验,小华是正确的,那么小明错在什么地方呢?聪聪说:“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竖式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商虽然没变,但余数比原来缩小了10倍,所以在横式上写余数时应扩大10倍为10。小明忽视了这一点,在横式上写余数时没有添上消去的0。换句话说,就是把250和60同时缩小10倍,就是看25个10里…  相似文献   

17.
这天,森林小学正在上数学练习课,狒狒老师为了考察小学员们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题:买1千克苹果要6元钱,等于1千克桔子价钱的3倍。买5千克苹果的钱,能够买多少千克桔子?小学员们看了题目后,一个个都认真地思考、解答起来。狒狒老师在巡回辅导中发现,大部分学员都用下面的方法解答:①1千克桔子的价钱6÷3=2(元)②5千克苹果多少钱166×5=30(元)③能买多少千克桔子30÷2=15(千克)综合算式6×5÷(6÷3)=30÷2=15(千克)答:能够买15千克桔子。可是,狒狒老师发现,小猕猴的解法却与众不同。于是,狒狒老师请小猕猴演板。小猕猴列的算式是:…  相似文献   

18.
温故知新     
有这样一道题:一个装订小组要装订2640本书。他们用3小时装订了240本。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书还需要多少小时才能装订完?刚学完“归一加条件的三步应用题”,我只会以下两种解法:解1:先求每小时装订多少本,再求剩下多少本,最后求剩下的书还要多少小时装订完。列式为(2640-240)÷(240÷3)=30(小时)。解2:先求每小时装订多少本,再求装订2640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小时,最后求剩下的书还要多少小时装订完。列式2640÷(240÷3)-3=30(小时)。到期末总复习时,又把这道题拿出来做,我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有了新的理解,于是有了四种新解法:新解1:我先求2640本…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在尝试。以下是我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一课的实录,供研讨,请指正。一、激趣引题上课开始,老师要求学生先来个写算式接龙比赛,老师写出24÷2÷3;24÷(2×3)这样两个算式,请学生接着也写出类似的两个算式。学生写的算式:60÷6÷5,60÷(6×5);360÷6÷6,360÷(6×6);……学生在接龙的过程中,感觉到这样的算式有很多。老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组算式,并让学生相互说说你想研究什么问题?经过思索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这两组算式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算式写得完吗?我…  相似文献   

20.
一、明确数量关系,复习基本解法。 1教师出示下题,先要求学生把题补充完整,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修一条长30干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 (1)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2)这类题研究哪些量之间的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的复习。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你准备怎样列式?并说出列式的理由。 在学生列出算式“30÷(30÷10+30÷15)”和“1÷(   )”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