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预期偏高,其搜寻行为受到自身能力、专业背景、性别、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经济形势、就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提升就业能力、主动搜集信息、加强就业辅导、进行创业教育、发挥政府职能等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作搜寻理论的逐步发展和在劳动力就业市场应用中的不断完善,为分析和研究如何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新思维、新角度和新方法。在借鉴和应用工作搜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分析摩擦性失业和工作搜索渠道的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加强就业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鼓励大学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工作搜寻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地方性综合高校2008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地方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特征.研究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的假设下,大学毕业生薪酬预期即保留工资设定过高,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受到其自身能力因素、性别、专业属性以及学校的就业辅导、经济环境因素、政府宏观就业政策的影响.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加强就业辅导、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4.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温州市3所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工作信息不对称、搜寻能力不胜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匹配等问题。为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在就业过程中把握好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对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大学生工作搜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积极转变思路、拓宽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认清就业形势等建议,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工作搜寻行为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红斌 《教育与职业》2012,(35):100-101
文章通过对扬州大学2009~2011届经济管理、工科以及农科等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搜寻行为的调查和对比分析,指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职业规划意识建立较迟、就业劣势明显、工资期望过高、创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滞缓了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行为的开展,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思想、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等建议,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长尾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兴理论,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应用长尾理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大学生的就业过程刚好提供了长尾幂律曲线出现的必要条件。文章从三个方面应用长尾理论来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长尾;建设基于长尾理论的职业指导体系;高校与企业信息共享、合作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8.
目前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经济大环境、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应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以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的角度入手,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关注的热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根本,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形势面临风险与挑战。随着工作搜寻理论在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为分析和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借鉴工作搜寻理论,调研分析了轨道类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工作搜寻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五维就业能力模型,就轨道类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工作搜寻能力、减少市场摩擦、增强人职匹配等问题提出合理性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历史、现状进行论述,分析其与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诸多举措和建议。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问题进行研究,对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效率工资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角度对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基于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下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比较所决定的选择偏好。  相似文献   

13.
14.
工作找寻与学用匹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找寻过程中,是否能实现学用匹配对其个人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高校毕业生的学用不匹配状况比较严重,那么大学教育培养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功能就会受到毕业生、雇主和整个社会的质疑,而且这也将是国家和社会在大学专业性教育方面花费的巨大人力、物力资源的隐性浪费。通过借鉴、整合已有的工作找寻理论流派,利用北京大学课题组2005年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对毕业生的工作找寻准备、努力程度与初始工作学用匹配情况之间的关系所作的经验研究发现,那些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学用匹配的工作;那些兴趣与所学专业匹配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学用匹配的工作;那些在工作找寻过程中有越多工作单位愿意接收的毕业生,越容易找到学用匹配的工作;同时,那些求职于越多工作单位而且求职费用花费更多的毕业生却未必能够找到学用匹配的工作。这些经验结果表明,在高校学生进入实际求职前,就应该开始帮助他们进行求职准备。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帮助更多学子有机会享用高等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部分毕业生在这种挑战下丧失信心。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毕业生信心受损的原因,并基于人力资本的特征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改进建议,以便更多高校学生树立就业信心。  相似文献   

16.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当前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就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就业渠道狭窄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将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职业搜寻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根据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综合性院校调研获取的数据,运用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及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在就业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毕业生基于成本-收益分析进行的职业搜寻是理性的行为,职业搜寻的时间受到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的约束;预期利益最大化不一定带来实际收益最大化,随着信息的逐渐披露和职业搜寻时间的延长,毕业生会调整自身的保留工资或投入到深造队伍中;相互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是造成就业市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对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问题的深刻反思基础之上。斯拉特瑞是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者的代表之一,提倡在整体理解基础上的个体课程实践。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有诸多借鉴之义,启示我们在高校课程改革中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