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伊泰洛·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它以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因各种原因举着猎枪不敢开枪,最后德国兵和一只野猫一起  相似文献   

2.
<正>伊泰洛·卡尔维诺的《牲畜林》通过设置危机和延迟尽显张弛之美,表现了作家高超的手法,深邃的思想,揭示了战争是导致人们困苦的根源和歌颂了人们的精神财富——打败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牲畜林》讲述的是德国兵扫荡村子,一个叫朱阿的农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花奶牛而一路跟踪抢牛的德国兵,路上一次次因别人的阻碍而放下猎枪,最终德国兵与一只野猫一起跌下悬崖丧命的故事。故事以线性结构展开,作者在设置危机的同时故意"延迟"小说的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牲畜林>描写的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德国鬼子为抢牲畜误入密林,蹩脚的猎手朱阿举着猎枪却不敢开枪,最后,一只凶恶的野猫和那个德国鬼子同归于尽……然而,这样一则极富童趣的故事,却给我们中国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挑战:把沉重的战争题材,写成一个轻松的童话有何意义?为何将正面人物朱阿写得这样丑陋?五次写到朱阿举枪又止,这样简单的重复有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牲畜林》讲述的是这样的故事:德国兵扫荡村子,一个叫朱阿的农夫为了保护自己的大花牛而一路跟踪抢牛的德国兵,在路上,一次次举起的猎枪却因别人的一次次阻止而放下,最终德国兵与一只野猫一起跌下悬崖丧命。小说在三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松幽默的语言、喜剧化的人物形象、延迟的结构。小说用文学的轻松化解生活的沉重,以这样的方式反思战争,令人深思,引人人胜。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2007,(17)
我们现在翻开历史长卷,看看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世界上曾发生过怎样的离奇巧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兵史密斯正举枪向50米外的一个德国兵瞄准,准备将他消灭,谁知道德国兵抢  相似文献   

6.
二战初期,有一次,英军打了一场胜仗,俘虏了大批德国兵。首相丘吉尔飞抵前线慰问官兵,早就恨透了德军的英国官兵向他建议,处决这些德国兵。丘吉尔没有发表意见,而是讲了一个故事。前不久,希特勒组织了一个16人的特别行动小组,要刺杀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这16个人成功地接近了那位领导人的住处。可就  相似文献   

7.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儿俩是为了逃避盟军轰炸才躲到这儿来的。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美国兵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洛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第一军)失散…  相似文献   

8.
就苏北现有的中小学班级教学条件下,许多学校一个教学班人数都在50人以上.体育教学受到班级授课制的束缚,很难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差异.本文根据洋思中学的"兵教兵",学长制,开展体育"兵教兵"教学方式的研究.探讨在大班额教学中把集体教学与个体化教学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相似文献   

9.
两汉政权运用“以夷制夷”策略时间长,达300多年;次数多,达100多次;地域广,遍及东西南北四周诸“夷”,有南北匈奴兵、西域兵、羌胡兵、乌桓兵、鲜卑兵、南粤兵、西南夷兵、丁零兵、高旬郦兵、夫余兵、休屠各兵以及各属国兵等。两汉政权实行的“以夷制夷”策略,弥补了汉军的兵员不足和某些缺陷,改变了汉军中的兵员结构和兵役制度,革新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减轻了内郡人民的兵役负担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节约了军费开支,推动了民族间的合作与融合,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释"兵"     
在古代文献中,“兵”经常用作名词,指兵器、武器,军事、战争等等,因此认为“兵”的本义是个名词,但是通过考察字形、查阅古代文献,发现“兵”的本义应该是个动词,指手持兵器。本文将对此观点进行详细地论证。  相似文献   

11.
李慧 《四川教育》2001,(6):29-29
一、整体感悟,理解大意。 (分小组独立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1课文中几次描写了“夜莺”的歌声?(先用“__”画出,再读有关句子。) 2这几次对歌声的描述,在故事中各起什么作用? (读读议议各抒己见) 二、围绕主线,揣摩重点。 1默读1~3自然段,第一次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德国兵进了村子,一个小男孩在河边削树枝,吹口哨。)德国兵已经来了,这个孩子为什么还坐在河边削树枝呢?他吹出的歌声有什么含义呢?我们联系下文来看看。 2抽二生分角色朗读孩子和德国兵的对话,其余一边听读,一边初步体会:他是个什…  相似文献   

12.
副校长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上有"公婆",下有"小姑",角色很难扮演,既是校长的"左膀右臂",又可称为"兵头将尾",是分管工作范围的指挥员,承上启下,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服务于每个部门、单位、企业的主流业务,它不能替代主流业务,所以我们无法想象不生产汽车,只坐信息化汽车;不生产纺织品,不制造衣服,只穿信息化衣服。但信息化能提高我们的效率,节约我们的成本,在我们的需求与获得之间搭建起一条相对迅捷的道路。“信息”是建设目标1986年,兵器工业总公司计算机应用研究所钱天白先生在兵总汪老的支持下,与德国有关单位取得联系,通过拨号方式接入了Internet。次年9月,我国第一个电子邮件服务器建立,这时,Internet还鲜为人知。从1994年开始,随着教育网和中国电信ChinaNet的建设发展,关于信息化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杨增新主政新疆17年期间,制定了闭关自守、愚民、弱兵等一系列“无为而治”的治新政策,一方面使新疆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另一方面又使新疆人民长期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经济文化长时间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5.
我站在一片迷雾中,不知所措。天使告诉我,让我下凡当一只鸽子。我就这样成为了一只鸽子。时光倒流,定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站在法国的一家农户的院子里。德国人……那不是德国人么?德国侵占了法国,我想。一个小男孩看着我,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他抱起我,从我的脚上解下了一根红丝带。我盯着他,迷惑不解。小男孩跑上了阳台,挥舞着那根红丝带。红丝带如一串闪闪发光的火苗,在引领着什么。那是召唤法国游击队的信号啊!“噔噔噔……”我听到一阵短促急迫的上楼的声音,我扭过头去。是德国兵!他们肯定是看到这个信号了!邪恶的德国兵举起了枪…  相似文献   

16.
<正> 巧克力!什么是巧克力?我读小学的时候,记不清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从苏联小说中节选出来的文章,大意我到今天还记得很牢: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群德国兵进了苏联某村庄,大人们都扛枪打游击去了,村里只有几个小孩。德国兵想打听游击队的下落,小孩不说,  相似文献   

17.
阿木 《师道》2002,(3):43
曾听过一个发生在二战时的故事。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一间囚室中关押着两名美国军官。囚室十分狭小,并且极其的阴暗潮湿,他们惟一能够看到外面世界的,便是接近天花板的一个小小的窗户口。于是,他们两人商量好,轮流站在最好的位置看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看到的总是外面的高墙、高墙上的电网与德国兵,因而感到自由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8.
对手     
1944年的圣诞夜,两个迷路的美国大兵,拖着一个受了伤的兄弟,在风雪中敲响了德国西南边境亚尔丁森林中的一栋小木屋的门,它的主人,一个善良的德国女人,轻轻地拉开了门上的插销。家的温暖在一瞬间拥抱了三个又冷又饿的美国兵。女主人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圣诞晚餐,没有丝毫的慌乱  相似文献   

19.
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要带150-200名大学生,所以常常被大学生们戏称为“兵头”;同时,由于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一名政工干部,因其职级最低,所以也时常被人戏称为“将尾”。就是这个“兵头将尾”角色,我整整干了8年!我与比自己小几岁至十几岁的青年人摸爬滚打在一起,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感到要真实地做一名“兵头”,真实地  相似文献   

20.
离奇的巧合     
世界上有些事情巧得令人难以相信,但事实却是千真万确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次战役中,英军二等兵史密斯正举枪向50米外的一个德国士兵瞄准,准备消灭他,谁知德国兵抢先一步,首先向史密斯开了枪。枪响了,史密斯却没有送命,原来德国士兵的子弹竟然射进了史密斯的步枪枪膛。现在这支步枪还保存在英国美斯顿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艘潜艇偷袭英国运输船奥立弗·伯朗奇号,货船被炸得四分五裂。潜艇上的德军得意忘形,浮出水面庆贺胜利。正在此时,英国货船上一辆被鱼雷轰上半空中的三吨重的坦克从天而落,恰好砸在浮出水面的德潜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