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定心以应世     
<正>宋朝大文豪苏轼(东坡),有一天,在书房里写了一首五言诗,诗曰:"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轼愈看愈得意,便喜滋滋地遣人将之送往好友佛印处,并请佛印赏评。佛印有意捉弄苏轼,便在该首诗的旁边写了一个"屁"字,并着来人带回。苏轼一看,不禁勃然变色,马上气冲冲地过江找佛印理论。佛印笑对苏轼说:"不是说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苏轼顿时满面羞惭,转身而去。(注:八风系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相似文献   

2.
[设计思想] <蜀道难>作为经典名篇,选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下"诗从肺腑出"板块中."诗从肺腑出"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另外三首是<登高><琵琶行><锦瑟>.  相似文献   

3.
石惠英 《贵州教育》2008,(21):29-31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学科一年级上册根据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改写的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既来自原诗诗句.……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在专题《荷》中选用了苏轼的一首诗《莲》,配套教参上的赏析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5.
<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箜篌谣>,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一首由朝鲜传入我国的民歌.此诗一经传入,摹写、扩写之作纷起,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章从原诗与接受诗两大版块分别切入,对<公无渡河>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期达到对<公无渡河>诗的全面关照.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诗,"气魄豪迈,颇有李白概".现保存下来的有"四千多首",其中居琼三年,所写的也算不少.据苏轼《居儋录》(又名《海外集》)所载,苏轼居琼期间共写诗一百六十九首,散文一百二十八篇,辞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平均近两天写一篇(首).其弟苏辙(子由)对他在岭南的著作这么评价:"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之未达."又说:"东坡谪居儋耳,独善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哀惫之气."(苏辙  相似文献   

7.
汉语诗学有"炼字"法,汉诗英译也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意境美.<葬花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主人公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而写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七位英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种炼字手法,传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运用英语构词法使译诗生动形象,文辞简约;选用诗歌用语使译诗"文白"相应,典雅优美;运用下义词使译诗辞藻丰富,描写精妙;注意词语之间的搭配,使译文通顺流畅;不仅注意了词语的字面意义,还考虑其情感色彩,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独创,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作为创作基础,把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经过合理的想象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荷”专题》中有一首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2003年12月第3版)是这样解释的: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  相似文献   

10.
解新华 《现代语文》2006,(1):105-105
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这首诗选入初中语文第五册,关于诗的押韵,在人教版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写道:"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为之更新",诗中到底押什么韵?又是如何转韵的?好多教师在备课时迷惑不解,笔者想就此问题略作解释.山东省平度市杭州路中学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了王勃<滕王阁>诗.此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中已作为<滕王阁序>的附文收录,再编入<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教材,有重复之感.不过必修教材<滕王阁>诗仅两条注释,过于简单,不如选修教材详细.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福州市中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数学试题: 相传明代状元伦文叙为苏轼的<百鸟归巢图>所题的一首诗为:"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石".  相似文献   

13.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七月十六,他第一次泛舟赤壁.因这次夜游赤壁,便有了一篇震古烁今的名文<赤壁赋>.<赤壁赋>成了我们认识苏轼的一个窗口,而"客有吹洞箫者"之"客"也成了解读苏轼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关于桧诗产生的时代,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在郐国灭亡之前,即春秋初以前;一说桧诗实际是"郑诗",即郐国灭亡之后.二说都系猜测,尚无明确定论.通过对<桧风>四首诗的创作时代进行研究发现:<桧风>应创作于桧灭之前,但具体年代难以考证.  相似文献   

15.
<正>《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第一次以一篇课文的形式出现的宋词。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宋词的韵律美、画面美、色彩美、意境美呢?一、"词"与"诗"比较,体会词韵教学片断一:1.师:同学们,读着这首词,你有没有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词又有什么特点?2.指名交流。  相似文献   

16.
韩愈《南山诗》之“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山诗>是韩愈诗歌写景状物的代表作,首引后天八卦方位,以写南山位置之重要,又采汉赋之法为诗,诗中叠用五十一个"或"字,"或"句中连引<剥>、<姤>、<离>、<夬>四卦,以显南山雄奇之貌.韩愈本为儒家巨子,对易学熟稔于心,故本文试缕析<南山诗>中所引用到易学之"象",其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援用八卦的方位,以凸显终南山地理位置的险要;二,受<说卦传>的影响,铺陈且化用易象而成诗中之物象;三,深悟<易>取象之精髓,<周易>多人心营构之象,故<南山诗>之物象多非实写之象,取其象征之旨;四,体察易学观物取象,参赞天地之神,契取易学日月同功之用,故整首<南山诗>充溢着雄浑的气质,与韩愈此时愈兼济天下的志气相符.  相似文献   

17.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文章饱含别情,诗文情真意切,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8.
<纪辽东>是隋炀帝与王胄君臣唱和之作,现存诗四首.首先,通过对从这四首诗的题目论述,证明了<纪辽东>乃是隋朝的乐府新题;其次,由四诗的内容出发,结合史料记载,对隋炀帝征辽东作出新的评价,即征辽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从<纪辽东>的风格特征上论述了隋朝南北融合的现象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笔者对<人生礼赞>这首名诗的两个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诗歌翻译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诗的语法结构、词汇、行数、韵律等.而应忠实原诗的意义和诗情,再现诗的内涵、诗的意境.要保持其韵味和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一、情绪的诗 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我们常说一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或"情感",一般不会深究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为了作更细致的辨析,可以先来看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