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海燕 《教师》2023,(24):60-62
“1+3+N”模式是笔者作为培智班级班主任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六年的经验总结。“1”是指以代币制机制为多主线贯穿整个班级管理,激励培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是指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教育;“N”是指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多门课程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笔者所教的培智班级学生开展劳动主题教育的现状加以分析,探索基于“1+3+N”模式的班级劳动主题教育实施过程与方法,其实践探索结果可供培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参考。  相似文献   

2.
顾文荣 《教育》2024,(5):45-47
<正>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日益改善。物质丰富的时代青少年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却缺乏对“生活为何如此美好”的思考与理解,更不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很多青少年在“4+2+1”的家庭模式下,分不清五谷杂粮,不会洗衣做饭,不会扫地值日,缺少生活常识,没有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是家庭和学校长期忽视劳动教育所致。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以“知识本位”为导向,以教学成绩凸显教学质量。21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钱瑾 《江苏教育》2017,(10):51-52
"伙伴合作"是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合作关系。江苏省张家港市万江小学积极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的"伙伴合作"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校管理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开放学校决策、开放课程改革、开放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发展,使其起到"1+2>3"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创新德育教育新模式,推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申办了微信订阅号“叶县好家长”,开创互联网+家长学校的家教模式;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德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创新,促进五育协调发展;构建协同教育新生态,办政府、社会、家庭、学校都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基 1. 吓喂饭—孩子不好好吃饭,家 哄 —— 本原则。养成良好习惯,第一任教师是父母,第一所 长就采用哄骗、吓唬等方法。比如:“不吃 学校是家庭,学校教育时时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制 饭的孩子长不高。”“吃完这些饭,你会长约。所以养成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孩子是各 得比妈妈还高。”有时,拿一些孩子害怕方面都不成熟、不稳定的教育对象,只要我们重视了孩子…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学生公民成长创设一致的环境。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市实验小学成立了四川省首个“家长学校”,探索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模式。在学校国家级课题,  相似文献   

8.
范俐 《成才之路》2023,(15):141-144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当下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学生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及新问题进行探讨,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优化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使初中学生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顾建霞 《教师》2008,(20):28-28
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学校体育教育、家庭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教育等。面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体育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伸,要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家庭体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网络。  相似文献   

10.
肖之建 《班主任》2000,(6):28-28
“问题学生”传统的称谓是“差生”或“后进生”,具体说就是指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学校、家庭带来麻烦的学生。这类学生在校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和校风,如教育不当,将会给社会留下隐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对研究、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罗姣 《陕西教育》2003,(2):14-14
班级作为学校组织的一个基本成分,管理模式始终都是教育改革、实践和发展的研究课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却始终认为,从“善”入手,以“善”为略,善用“善”法,不失为治班良方。 一、善自为谋。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除了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学生亲情般的爱心外,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而富于创新的育人技艺,而班级工作的复杂性更需要班主任根据教育方针、育人标准、学校工作重点、班级学生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善自为谋,即要谋构思、谋新奇、谋民主。  相似文献   

12.
叶枫 《教师博览》2023,(24):60-6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在学生阅读与家校社协同育人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四级读书链”“三层评选”构建全方位阅读环境。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多元的阅读课程,引领学生探索文学世界。文章采用“1+X”的差异性策略,以学校为中心,引导家长广泛参与、深度共建,争取社会全力支持,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融合,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阅读。  相似文献   

13.
这一对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道德教育”一词包含“教育”一词,那么进行教育的场所最主要的就是学校了,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因为家庭、社会也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学校道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生活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中环境”,而道德教育活动过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小环境”。学校好比一个“家”,道德教育好比一个“孩子”,孩子发展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家庭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一、学校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这一对关系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道德教育”一词包含“教育”一词,那么进行教育的场所最主要的就是学校了,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学校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因为家庭、社会也是道德教育的场所。学校道德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学校生活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中环境”,而道德教育活动过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小环境”。学校好比一个“家”,道德教育好比一个“孩子”,孩子发展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家庭的培养。二、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学校当然可…  相似文献   

15.
《少年儿童研究》2014,(1):63-64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共同完成教育仟务。为深入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总结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成功经验,在第十四届“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一成功计划”研讨会即将召开之际,“成功计划”办公室决定开展征文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6.
金朝林 《云南教育》2023,(11):22-23
<正>现代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努力实现“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当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已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特性和规律,在形成班级教育合力中充分发挥好角色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18.
方民 《湖南教育》2023,(8):59-61
<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跃升为“国事”;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家校到底如何联动?如何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面对现代教育的“时代之问”,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发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9.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20.
罗敏  梅虹 《四川教育》2022,(10):8-9+12
“双减”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环环相扣、合力共育、协调发力。本文立足“双减”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提出了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补齐家庭教育“新短板”、构建家社协同“生态圈”的行动路径,旨在为“双减”的落地落实提供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