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的孩子谁来教?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们感叹:教了多少个学生了,怎么偏偏教不好自己的孩子?一位老师曾经给自己的孩子指出作业中的不对之处,而孩子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们老师教的,就是没错!”  相似文献   

2.
新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真与活,首先是预设上要做到真与活。如何在课上透出语文味?如何给孩子真收获?这是我们每位老师要在真字上所做的文章。怎样使孩子学得有兴致?怎样使孩子学得很畅快?这就要归结于文本读解的“活”。本课预设的“真”有两条线:一是读,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孩子天生好奇、好动、好问,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好奇心没有了,问题也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家长找不到答案,教育者也疑窦丛生。现在的孩子对现实中的一切是如此的习以为常,坦然接受,原因何在?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稍作思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缘由。当孩子用眼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多么神秘的时候,我们用平常回答了他;当孩子用一双小手告诉我们他正在探索未知世界的时候,我们用平常回答了他;当孩子用两只小脚告诉我们他正在走向宝藏之地的时候,我们用平常回答了他;当孩子用刚刚学会的语言向我们追问奇妙的世界时,我们也…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在描述他的学生如何愚笨时说:“七只小蝌蚪,游走了三只,还剩几只?他竟然不知道。唉,你们说这孩子笨到什么程度?”真是孩子笨吗?不是的,只是因为这个数学问题远离孩子的生活,甚至有些孩子连蝌蚪的样子都没有见过,他又如何能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表象呢?类似这样的现象作为一年级教师恐怕不少见,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瑞吉欧的幼教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怎样理解“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呢?这对我们的幼教工作有何启示?一直是我们在教研中不断思索的问题。结合“游戏教学一体化”课题的研究,我对“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有了粗浅的认识。首先,它传递给我们一种信息: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及家庭环境、周围人对其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这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外形、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即使是双生子也不例外。比如我班有一对双胞胎,姐姐性格沉稳,左利手,不爱…  相似文献   

6.
凭借技术的、诊断性的、工具性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在精神上放弃孩子。父母或老师如何看孩子?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学的方法吗?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看孩子的方法。也许,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因为看是一种感官行为,难道我们不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孩子吗?比如说,我们看见的是同一个面貌、同一个动作、同一个孩子在跳绳或画画。  相似文献   

7.
元远 《教育与职业》2004,(25):25-25
孩子,我们相处也将近一年了吧?这一年里,你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尤其是看到你生活能力提高时,我真的很开心。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段描述: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坳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嫩嫩的芽尖,老师告诉我们,学校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9.
有位学生家长说:“课程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使我想起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成长的鲜活生命,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尊重、关爱与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常常在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本着新课程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严留芬 《山东教育》2003,(23):24-25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发展,“给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那么哪些东西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有益的东西又应以什么形式给孩子?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把握课程改革、如何选择教育资源、如何实施教学计划等问题。近年来,我们梁丰幼儿园教研组围绕上述几个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努力让每一位老师以最好的方式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当孩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时候,家长不妨反过来问问:“你看这是什么呢?”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事物的兴趣。一天,我们领着孩子散步,走至一处建筑工地前,见工地上有辆吊车正在吊水泥板。孩子停住了脚步,目不转睛地看着。看了一会,他问:“爸爸,这是什么?”我们即反问他:“你仔  相似文献   

12.
不少家长常问:“他看起来很聪明,说话也很流利,为什么学不会呢?”到底是孩子存在学习障碍还是不认真呢?其实,这是孩子的学习意愿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必需提升他的学习感受力,这才是治本之道。以下介绍几个方法。一、学习需要有快乐的感觉。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有高度的兴趣时,将终身受益。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若教孩子学习教到令他害怕时,他将终身痛恨学习。切记:幼儿期孩子只是“来玩”不是来“学”,他是“玩中学”。二、初步学习有干扰时,需要有爱与理解。在孩子被教育的过程中,这一项比任何理论都重要。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天才,…  相似文献   

13.
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家孩子,家里亲戚、朋友都夸他乖巧懂事,在学校怎么这个样子,这不可能。…‘我请你到学校来谈谈你孩子的情况,难道还说谎不成?你这做家长的怎么这样说话?”一天下午,某学校一办公室传来这样的争吵声。可以想象,这种情形老师和家长的交流是没法进行下去了。  相似文献   

15.
戴本刚 《山东教育》2005,(21):36-37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就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源泉。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动人的心声.从这句话里,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条信息:一是充分肯定了孩子的美丽天赋——诗人,二是点亮了发展孩子天赋的路灯——拨响心里诗的琴弦。耶么,如何拨响学生心里诗的琴弦?  相似文献   

16.
各位家长请仔细读读下面的两封信件,一封是一位母亲写给我们编辑部的,另一封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写给父母的。从这两封信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家长的痛心与无奈,更读到了一个孩子的痛苦与压抑。在信中,家长说“……我们花尽了心血和精力……”,而孩子说“……你们为什么不替我想一想……”。家长理解不了孩子,孩子也理解不了家长,这就是代沟吗? 对这两封信,我们已经找专家为这位母亲回信作了解答,但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两次解答就能解决的,我们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对于这样的问题,您的家庭存在吗?您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您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您可以高屋建瓴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您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您可以为我们提供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经验与心得,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行。望各位朋友踊跃来信,为了这母亲和孩子,也为了所有的母亲和孩子。  相似文献   

17.
二、父母共读作为父母,对孩子总是怀有很高的期望,因此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也格外关注,这应该是一种责任和爱的体现,可是父母们,我们是否心平气和地静想过考试的分数和孩子的成长哪个更加重要?我们可曾静听过孩子的心声?我们可曾细想过孩子对这种期望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幼儿会有一种安全感和自由感。安全感让孩子见了老师不紧张,敢于提问;自由感让孩子敢于谈自己的想法,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有人曾问我:“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这样宽松吗?”我想这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在幼儿期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呢?是会背大量的英语单词、会打电脑、会弹技巧很高的曲子呢?还是给孩子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探究的兴趣,一种感  相似文献   

19.
赵虹 《教育导刊》2002,(8):30-30
一天,一个家长向我说起,“我这孩子嘴特贵”。我一愣,“怎么嘴特贵?”家长解释说:“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说什么也吱吱呜呜地说不清楚,我们总觉得她不如同龄的孩子表达能力好,幼儿园的老师也跟我们说过这个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挺着急,你说我们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20.
一句滑稽可乐的广告词和一篇老生常谈的古诗来比较.不言而喻.当然是前者更容易让孩子记忆扰新。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轻松地学习呢?就儿童回来说,仍有很多新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也仍有很多疑问等待我们去解决,但单一的授课式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