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人类中心主义视为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由此全盘否定人类中心主义的神态伦理观,而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正确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立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并不是要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对自然无限制掠夺,而是在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不是一般的其他自然存在物,人类不应放弃为自身谋福利的权利而成为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道德义务的主体,我们应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杰克.伦敦的自然观呈现出他一贯的矛盾特征,既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成分,也有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因子。他虽强调自然为人而存在的价值,但也表露出人类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3.
在以人为利益中心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两种不同的人类中心主义中,以人为价值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合理的,是人类走不出的,是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重新解读,拓展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新视野,并为可持续发展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动物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包括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且认为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中心主义所引起的,对此,笔者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自然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大自然具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从而具有更高的价 值和权利。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实质不在自然有没有内在价值,而在自然有没有高于人类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的主体可无限接近于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作为最高主体的大自然永远内蕴无限未为人知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质分别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分歧的焦点——自然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向,指明西方环境伦理学由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方环境伦理思想中的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其实质分别进行了剖析,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产生分歧的焦点——自然价值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取向,指明西方环境伦理学由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生态中心主义受到很多学者和实践者的青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中心主义具有一些共识:都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都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强调生态的价值,等等.这使得一些学者和实践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但识别一种思想是不是生态中心主义,根本标准是价值本位标准.从这一标准检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属于生态中心主义.二者的价值本位根本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人民为价值本位,而生态中心主义以生态为价值本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哲学关注与讨论。其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大类别,它们各自具有自身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生态中心主义虽然承认自然中其他生命的价值,但是人们无法理解人以外的生命的价值。因此,人们只能从人类的立场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兼具人文精神,不断改进与发展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哲学之维:自然价值的双重性及其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就自然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主张。从生态哲学理论维度审视,对自然价值应从“以人为尺度”和“以自然为尺度”两个层面加以考察。前者是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效尺度;后者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只有将两者在实践中给予双重观照达到有效统一,才能超越传统主客二分的简单化和僵化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对其责难之声不绝于耳。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却不一而足,在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可否超越的问题上,更是莫衷一是。自柏拉图以降,人类就踏上了"自我中心"的超越之路,但此种"超越"并非等同于"废除",而应该是扬弃,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又具有不可超越之处。笔者认为,人们改进自身思想,从敬畏人类到尊重自然的转变,恰恰正是解决矛盾,统一超越与不可超越辩证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的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睡。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认识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本文对这两种思想作了历史考察,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分析了它们的错误实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流行多年的生产力概念必须重新认识——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适应和协调自然的能力,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权利”是无法证成的命题。环境法应彰显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立法理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立法技术层面上,厚筑环境义务之堤,以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价值的理论探究是西方环境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动物平等论、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流派都曾对自然价值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价值观。在这里专门介绍和挖掘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中自然价值现的思想内容,目的就是要突出研究自然价值理论的重要性,并从侧面勾勒出自然价值理论的形成脉络。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在古代和近代哲学,科学和宗教中被上升为普遍信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且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该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们开始反思近代以来人类活动方式(以人对自然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由此引发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在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两种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其争论的焦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以及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走入人类中心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扬弃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在环境伦理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激烈争论。人类中心主义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是以人的价值和利益为轴心的,不是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当今的生态危机以及一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恰恰取决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全面理解及真正践行。  相似文献   

19.
包括生物中心主义及生态主义主义的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蕴涵着着种种理论缺陷,例如过度强调自然价值、自然权利而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的特殊性,对自然"内在价值"的主观预设而缺乏逻辑或实证支持,以及论证自然物获取道德权利的依据所显露的不严谨性,等等;然而,这种理论缺陷基本属于其它哲学伦理观均有的、源于人类理性局限的"逻辑悖论",而这并没有妨碍自然主义的伦理观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中将人类道德思辨不断引向深入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伦理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生态伦理学就是伦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伦理学两种截然对立的发展观念,而人类中心主义又经历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其分别代表了"以人为重""人物并重"和"非人为本"的价值选择。对三种理论的辨析可以更加深刻地揭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