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音宇 《职教通讯》2012,(29):68-70
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以平等、独立、自由及竞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在主流文化中的确立,高职辅导员文化价值取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并因此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高职辅导员必须保持理性,要在反思多元文化现象的基础上选择、整合和提升文化价值观念,构建合理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历经跌宕起伏,演化为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价值取向体系,它从多种镜像层面客观反映了美国社会历史原貌,然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引发了人们对美国社会兼容性张力的种种争议。对多元文化教育体系的合理建构必须把握好学术理性、实践理性与政治理性这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价值文化由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一起构成,属于观念文化.核心价值观是价值文化的灵魂,处于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主流价值文化是相对于非主流价值文化而言的,是与多元价值文化共存的时代产物.但只有国家倡导且社会流行的才是主流价值文化.我国构建主流价值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本研究针对主流价值观在认知、内容设计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主导、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信仰、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增强媒体公信力、加强干部队伍形象建设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与市民文化价值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价值秩序 ,是指文化价值的不同级别、层次和先后秩序而言的。由于电视文化的出现与普及 ,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整个文化世界 ,并且正在迅速模糊着人们的文化价值秩序界线 ,从而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导致趋同。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一些错误思潮的涌动始终干扰着国民文化认同的建构,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挑战。首先从文化自信的价值意涵与认知维度出发,指出文化认同建构与文化自信实现之间的辩证关系;然后,从主流文化导向、主体意识激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化自信导向的国民文化认同培育路径,以期为社会公共文化治理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现实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把握好文化意识、核心价值、大学精神、思想道德等路径,丰富和拓展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时代特征更加鲜明,社会作用更加突出。从而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担当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文化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 ,信息技术文化冲突是普遍地、必然地存在着。信息技术文化结构是复杂而多元的。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文化的生成状态 ,为建构信息技术文化的秩序与均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明、理性与多元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明形态与文化理念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当下世界,全球化与边缘化的矛盾,现代性的理性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的矛盾,全球冲突与全球和谐矛盾,多元文化的矛盾等,都要求我们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全球化的视域,人类性的情怀,整合创新的理性思维,重建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9.
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社会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文化,二者之间是共生和包含关系。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和谐性质,既要看它是否有助于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增进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秩序,又要看它在社会发展的未来取向上是否有助于促进人们以社会和谐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的文化史观可以概括为中和、建构、多维三个层面.他认为,文化是一种普遍、客观、观念和物质的存在,为同一文化体内各阶层所共有;文化观念和养成是一定时空之内有意识的建构;各种文化交互交融,此消彼长,成就了它们的多维与丰富,并无绝对的中心与边缘.这些观点所体现出的大众化、平民化和多维性倾向与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相似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文化事实,在厘清价值自觉、文化自觉与德育实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德育实践的自主而应然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多元文化碰撞中的核心价值的抉择与构建,弘扬民族主导文化,建构主流核心文化。其实践任务是,营造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的生态系统,构建全息式的道德教育实践体系,培养个体独立自觉的价值抉择、道德判断与实践的能...  相似文献   

12.
就创新高职文化建设提出了六维建构思路:国情与文化交融相结合,营造高职文化生存的良好氛围;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相结合,更新高职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相结合,打造高职文化实用的现代儒学:继承精华与扬弃糟粕相结合,巩固高职先进文化阵地;教育改革与推进民主相结合,优化高职文化创新的政治环境:理论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高职文化建设主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网络文化的种种负面影响,既需要对网络文化本身有理性的认知,也需要建构网络文化的批判意识。网络及其文化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颠覆、解构,往往伴随着是非观念的混淆。不强化网络文化批判意识,便难以降解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当下,国人中的网民以青少年和大学生为主要群体,而大学英语教学又与网络比其他学科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探讨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对如何通过网络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南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建构纵横有致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文化需要传播。电视文化是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普及、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传播,它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造成了与传统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首先,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其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再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最后,电视文化增强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与文化密不可分,课堂教学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就没有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又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离开了教学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则难以理解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是传承多元文化,实现课堂教学文化建构的主要途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课堂教学文化,应确立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整体文化观,强化课堂审美文化,提倡生态主义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构建生命化课堂文化和开展多元文化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7.
儿童文化的现实处境令人堪忧,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有学者提出儿童文化危机的观点,并呼吁要拯救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不正确的儿童观,主要表现为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此外,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大众媒体等都是造成这一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正确...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西方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公共政策领域的重要话语,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深远,但这种理念也始终面临各种价值争议与实践困惑。所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必须始终坚持批判与自省的立场,深入探讨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国意义与中国问题。本文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精髓在于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动态性与协商性,这一观点提示人们在追求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重新审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这种文化反思不仅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带来新的启示,也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开辟了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角度。同时,多元文化主义还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我国教育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面前的立场与价值担当。  相似文献   

19.
都市化进程中的都市文化理性是超越简单朴素的“人-人”乡土理性、“人-神”启蒙文化理性、机械的“人-物”初级城市文化理性的文化哲学思维范式,是建构于以“文化公民”为对象的“文化人-文化人”之间文化哲学逻辑范式上的文化自觉。当代都市文化理性体系至少包括都市文化软实力、都市文化民主、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空间生产的理性回归等维度,都市文化理性建构有利于打破城市文化“亲属结构”,重构健康的都市文化生态;有利于调整都市文化重心与秩序,重构文化范式服务文化品质;有利于推动都市文化反思与自觉,进行有限激进改革,重置文化空间。而以上三个各方面也正是都市化进程中都市文化理性建构的历史使命,是都市空间生产中都市文化空间生产不可回避的理性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课程建构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在课程建构中应秉承多元文化、本土化等多重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应具有多元与整合互补的价值追求,要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建构纵横有致的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