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碰撞、交流、接受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很多文化意象会发生淡化、扭曲、变形。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分析《活着》英译本,可以窥斑见豹,了解中国思维习惯、历史习俗、宗教文化在翻译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译介过程中文化的迁移及译者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以译介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文化意象翻译时的传递问题,从而更好地阐述了文化意象传递过程中的失落现象,增强翻译时译者的责任,即尽最大可能传达原作的意象,以及更好的了解了对读者也应持有相当程度的信任。论文以《牡丹亭》英译本中几处意象翻译的处理为例,管中窥豹了译介学理论对文学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意象失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祝琦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3):97-101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其中的的文化意象的移译采用异化加注的方法,不仅能忠实地传递异域情调,达到文化保真的效果;还有助于译文读者了解吸收异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借助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通过理雅各和汪榕培《易经》卦爻辞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旨在揭示汉语向英语语码转换过程中,非一致式更能有效地传递中华典籍精神底蕴。  相似文献   

5.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04-107
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研究认知语言的一个重要理论,《易经》各卦爻辞本身也是"观物取象"的典范。近年来,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研究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用概念整合来分析《易经》卦爻辞的英译,两者的结合有利于诠释《易经》的丰富内涵,在认知过程的输入输出两个空间之间加深对《易经》卦爻辞及其英译的理解,也拓展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译介学打破传统翻译研究的那种单纯语言层面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它是从文学和文化层面来考察翻译研究。本文拟从译介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歇后语的译介处理,审视其在汉英转换过程中出现的谐音信息、语体风格及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和扩伸,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所在。  相似文献   

7.
陈德 《海外英语》2011,(15):132+140
对于翻译来说,达到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而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经成为译介讨论的一个热点。如果译者的目的是向目标读者介绍源语原作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旨在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并且还身担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的工具的任务,一般宜采取异化为主的策略。反之,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亦即"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错位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补偿手段来弥补或调和这种缺失与错位,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意象,以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补偿、文内补偿、替换补偿三种,从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来看又可归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孝经》作为中华孝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经》,这在孝文化典籍《孝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孝经》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孕育中国哲学的"母胎",是连接神学与真正哲学的中介和桥梁,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易>占筮本质上是一种古代决策学.它的基本社会功能是"神道设教",基本政治功能是"通天下之志".  相似文献   

12.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谚语的来源确定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创作过程及功能使它成为一种简洁凝炼、生动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式。因此谚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因而处理文化差异成为谚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易经》英译本存在不足。重译《易经》要努力再现原作艺术风格、保留相关文化意象、反映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补充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周易》的语用观有如下特色 :其一 ,从哲学的视角分析语言的功用 ,具有鲜明的思辨性 ;其二 ,在“人与语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这个超出一般语言论著命题范围的更大的范畴内对语言的功用进行考察 ,具有更大的涵盖性 ;其三 ,强调变化与发展 ,具有明显的辩证性。此外 ,作为一部哲学典籍 ,《周易》对语言的论述不全面也不系统 ,但对今天的语用研究却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桂西北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较薄弱,缺乏对文化深层次内容的探究,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较差。因而在进行跨文化英汉翻译时,存在很多弊端,导致翻译水平低、翻译文本不理想等。着重从文化翻译的视角下,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跨文化英译汉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1997年,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了《鹿鼎记》的第一卷并出版。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视角来审视《鹿鼎记》的英译,可以为中国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丰富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视角入手,以异化理论为依据,结合汉语新词的来源以及构成,探讨在汉语新词的英译策略中运用异化理论,采用音译、音译加注、直译、直译加注以及创译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战略总是或隐或现地发挥作用,各个时代的译者出于不同的文化战略,对《论语》做出不同的理解,形成多种译本。因而,只有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对《论语》进行翻译与研究,才能实现其平等地对外推介与交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中餐,中餐菜单中菜名的英译成为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必要手段。以中餐菜单菜名的命名方法为基础,运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探讨中餐菜单中菜名英译的各种方法,达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